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十一课廉耻顾炎武导入新课•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先贤们早已为我们总结出完整的个人行为规范,那就是“(尽)忠、孝,(讲)仁、爱”和“(懂)礼、(有)义、(守)廉、(知)耻”。今天,我们来一起重温顾炎武先生的《廉耻》。了解他“廉而不贪,知耻慎行,”的思想。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今属江苏)人。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江苏昆山顾炎武祠堂江苏昆山顾炎武墓清道光刻本《天下郡国利病书》•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意也,乐道人之善也。”(《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日知录·文人摹仿之病》)“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顾炎武的文学思想不事藻饰,纯朴自然李祖陶《亭林文稿文录引》:运以深心,行以大力,振以高格,出以简裁,有王介甫之老健而去其横,有苏子瞻之畅达而无其荡。顾炎武散文的艺术风格顾炎武之《日知录》•《廉耻》一文选自顾炎武之《日知录》此书是顾炎武之读书笔记.书前有自记说:「愚自少试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见《论语.子张篇》)由此可知,此书是炎武在每天读书时,遇有心得就随手记下来;日积月累,加以整理后而作成的.题解•《管子.牧民篇》:「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按:管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他本著四维来建设国政,领导诸侯,使中国不受夷狄的侵凌,所以孔子以「仁」来推崇他.四维是治国之本,实不容否认.所以炎武强调廉耻与国运有密切关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古来贤者治国,无不本於廉耻,盖廉为立身之大节,耻为根心之大德,廉耻泯没,国族自然随之沦亡.课文翻译•《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谦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课文翻译•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课文翻译•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课文翻译•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课文翻译•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课文翻译•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吾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课文翻译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以下各书(篇章)作者•牧民篇•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层次结构•第一段: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中心论点。•作者认为,礼义乃治人之大法,廉耻乃立人之大节,若不廉无耻,则祸败乱亡会无所不至。•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要提倡廉耻。•用例证说明时代需要“独具卓识的清醒者”。•第三段:顾炎武以《颜氏家训》为例,赞扬了颜之推遭时之乱而保持气节的义行,鞭挞了北齐士大夫丧失气节,奴颜婢膝,卖身求荣的无耻行径,并由此对明清易代之际那些“阉然媚于世”的大臣们,表示了愤怒的谴责,强调要做“独醒之人”。分析课文•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可贵的道德传统。这篇短文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开篇即以《五代史•冯道传》所引管仲名言为全文张本,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中心论点。作者认为,礼义乃治人之大法,廉耻乃立人之大节,若不廉无耻,则祸败乱亡会无所不至。分析课文•而国家大臣若不讲廉耻,则将导致亡国。继而指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并用孔子“行己有耻”及孟子“人不可以无耻”的名言为例证,推断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结论。分析课文•顾炎武目睹明亡后,士大夫们纷纷屈节仕清,所谓“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生女须教出塞装,生男要学鲜卑语。”(顾炎武《蓟门送子德归关中》)对这种不讲廉耻、士风败坏之丑行深恶痛绝,称之为“国耻”。分析课文•在第二段里,作者使用了比喻句呼吁时代需要“独具卓识的清醒者”。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要提倡廉耻。分析课文•顾炎武忠于明朝,反清复明之志至死不渝,故对士大夫们的仕清之举谴责鞭挞,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有其时代与民族的局限。但他提倡“行己有耻”却绝对是正确的。分析课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雪耻;苏武冰天雪地持节牧羊,不辱使命,名扬青史。“知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道德传统,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心理基础。分析课文•那些卖国投敌、认贼作父、伤天害理、奴颜婢膝者,自当为国人所不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廉耻》一文,仍有现实意义,它将激励我们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成为“行己有耻”的人。主旨•顾炎武探讨学问,注意民生,除正德,利用,厚生之事外,尚有极强烈之节操,极丰富之民族精神,常本民族立场,严夷夏之辨,或引古证今,口诛笔伐,虽身陷夷狄而心存汉室.炎武生於明末,见明亡之后,士大夫不顾廉耻,只求一己之富贵,忘却民族大义,深感痛惜,故作本文,指出「廉耻」之重要,讽劝士大夫要知耻养廉.主旨在论述「廉耻」与个人国家关系。《廉耻》的思想内容•廉耻关乎国家存亡•其中“耻尤为要”•世道衰微之际•尤应行己有耻《廉耻》的艺术特色•文字质朴气脉流畅•开宗明义论点鲜明•引经据典恰如其分谢谢!
本文标题:第三十一课 廉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3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