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祖冲之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网开三面红苇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2/8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1.下列关于文中古人“环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的环保是怀着仁德的爱心、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进行的“兼爱”“推恩”式环保。B.商汤和子产对环保是运用权力进行强制执行的,前者要求明令整改,后者则进行严厉惩处。C.孔子和曾子以“君子”标准积极倡导环保,前者遵守“君子之行”,后者主张“君子姿态”。D.古人的环保与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友好的,而后者却是不友好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大量援引古人有关“环保”的主张和做法,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启发了今人的思考。B.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规则上,孔子言行一致,他既主张“不以其时,非孝也”,又恪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C.姜太公的直钩钓鱼完全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而世人却因一己臆断而误读,武断地说他“钓的其实是文王”。D.在语言表述上,文中的直接引用增强了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而间接转述则增强了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网开三面”不仅表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而且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长远利益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B.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其本质上是利己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和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问题。C.古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观点中反复强调的“以时”,体现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3/8规律的朴素思想。D.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合适合宜”地对待环境,而它有待于每个人心胸、气度等素养的整体提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嘿然,遂论.如法。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嘿然,遂论.如法论:判罪B.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已:停止C.缮壁.垒,增守御备壁:墙壁D.未报.,得疾卒报:答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4/8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他受命赴庆阳册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译文:⑵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译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至9题(11分)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长。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8.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9.“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5/8(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陋室铭》)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徐百柯[来源:学*科*网]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6/8“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D.文末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综合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99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