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音乐舞蹈学院2006级音乐学B班学号:p061714193)——桦愫【内容提要】高校乃文化融会之地。大学应有传递知识和学术创新的文化价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过于崇尚学术自由和需寻求学者人格独立。要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中外文化交融。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追求真理之心态为精神食粮,在科学的思维与学术氛围的影响下,使高等教育不断向培养出人格完善的人这一神圣的教育目的迈进。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正文】一、透过大学看高等教育大学首先是文化传递和文化融会之地。人类文化的延续方式多种多样,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品种及总量迅猛增长,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浩瀚无比的宝库。如何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优秀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过滤、加工和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得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高等教育还具有吸收、融会各种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领域,这为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会提供了条件。在这种交流中,选择和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其积极因素融会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中,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新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学术精神和文化创新上。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域可以囊括整个文化为研究对象。当代一流的大学无一例外地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尽管这类大学普遍办学条件优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学术精神。拿获诺贝尔奖位居全球高校榜首的剑桥大学来说,它的学术精神渊源于古希腊所推崇的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亦称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它的功利主义目的。重视学术性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加强批准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等。这使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识渊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哈佛大学除延续着剑桥的传统,更融入了美国的自由、宽松与务实。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演讲中说:“大学教育应该唤起我们的好奇,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思考,审视我们的价值、信仰,检验我们的设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以及其他不同文化下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这虽然是对教育的挑战,但却应该是大学追求的理想。二、高等教育的本质精神与目的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接受教育着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它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应尊重学生,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和要求;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她的立论是:人存在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湖北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程少波教授的观点是:教育本质上具有文化传递性即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遗传的机制(方式),或者说是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他的立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立体空间;机制是指事物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既可涵盖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亦可涵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本质研究之批判》)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与之相适应是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高素质、科学技术的高发展。这些精神层面的提高与发展就需要人类在生活与生存方面作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不断地犯错误,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正因如此,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在我看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所阐述的教育的本质都说明了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杜威所说的“生活”是“改造了的生活”,改造就是变化、就是发展;杜威哲学里的“生长”是指“应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说白了,也是要求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样,他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解释中已明确说明了“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教育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果,教育的目的又是为了传递经验,而经验的总结传递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鲁洁教授的观点中也能看出教育的主题是促进、帮助人学会改善自我的能力。人正是从教育中获得了这种帮助自己自我发展的能力才不断进步的。程少波教授所说的“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自然就不会有文化的延续、文明的传递。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本质精神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三、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文化全球化的技术条件正日益发展和完善。文化全球化将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与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将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资源,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外文化交融势所难免。斯坦福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举行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说过,未来的高等学校应当是“研究密集性大学”,这种大学始终把研究和教育合在一起为经济和社会服务,所有的大学的围墙将被打开更多的缺口,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共和国”,一个全球性的“学者共同性”从此应运而生。(注:郭强:《知识与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面对这一趋势,只有兼采世界各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教育文化模式,涵养宽阔的文化胸襟,冷静理智地辨析优劣作出取舍,才能超越自身教育文化的局限,建构符合人类普遍教育理想的新模式。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流,反映到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方面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思维”的“西学为用”问题。我国文化名人林语堂认为,中国科学的缺乏与落后,是我们宁愿相信经验而不相信逻辑思维的结果。(注: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十二、三世纪中国科技水平曾让西方望尘莫及,但近代落伍了,“中国科学的失败就在于根本没能有效地发展出一套适合于实际知识增长的理论,尤其没能将数学应用到自然现象的规律观察,这也就等于说缺少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使中国科学从‘经验主义的沉睡’中惊醒过来。”(注:转引自任剑涛《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这种反智思维和缺乏科学思维的特性的表现就是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主体予以鄙弃的态度,缺少了西方科学发达过程中强调的观察、分析、实验并借助于逻辑判断推论等方法以及发扬科学家无畏气概的精神。这方面的弱点曾出现在近代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拒斥态度上,甚至当代还有残留,如伪科学的害人则是明显地与现代科学主旋律相左的不和谐音。另一个方面是中西教育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互补和融合问题。中国强调社会伦理规范对人的制约,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肯定社会价值的至上地位。西方则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压抑个人的欲望,个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应该由个人自身选择,肯定了个体价值的至上地位。这两种取向都有极端性,可取其合理因素构建新的价值观。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与统一。中国强调教师权威、规范统一、纪律严密、书本至上,西方突出自由选择、学生中心、活动和经验为主。对于这两种典型对立的教育文化,杨振宁先生曾多次论及,他认为这两种教育文化都能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美国的教育对那些极聪慧的人来说有益,这些学生不按部就班可以跳跃式学习,有利于自己发展。中国教育有利于一般智力的孩子学习,因为可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掌握扎扎实实的知识,了解不是几天可学会的东西。他的结论是:“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太胆怯。”(注: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读者》2000年第6期,第37页。)这种比较是一种辩证的评价,也说明中美教育理念与模式互补和融合的必要。人格完善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使人具有文化化。文化与价值的关系表现在人的创造性和人对自身完善的追求之上。人格完善指的是一个人具有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构和状态。人格完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和社会。完善的人格应该多表现在人的文化整合能力方面。人的文化整合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培养第一是学科交叉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和技术发展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许多科学问题既需要较专较深的知识又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专家的协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使工作的专业化和综合化高度结合,从而呼唤高素质、厚基础和能整合多学科知识的人才。第二是文理渗透方面。自古以来,哲学、科学、艺术就存在三位一体的关系。文理渗透会使科学的力量与人文的力量相谐,艺术的形式与逻辑的形式互补,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并用,这将大大有助于人的能力的提高。有学者指出:“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越强,越容易走近科学的前沿。正如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重要的是,他应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注: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第三是中西文化整合方面。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整合能力是达到既不要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又要不夜郎自大,对外采取拒绝主义。而应该互相参照,取长补短。中西文化中价值观与理想人格的整合对于人格完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儒家的“君子”、“贤人”、“圣人”等都是理想人格
本文标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00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