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第一部分军事思想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军事思想概述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发展概况军事思想概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西方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一)夏、商、西周时期(产生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从甲骨文的记述中看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夏商时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据传,西周已出现了《军志》、《军政》两部书,虽然这两部书早已失传,但从其它文献的记载看,《军志》、《军政》这两部军事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鸣条之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军事决策,主要以占卜、观星辰风云之变幻来决定。•认为战争是天意。•已注意讲究军事谋略的运用。夏、商、周时期军事思想:(二)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奴隶制后期和封建社会的初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动荡、争战时间最长的时期,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迅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等兵书,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一是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用兵的数量逐渐增多,战争的时间增长。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多。春秋至秦时期战争特点: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三是总结出一整套治军之道。孙子把“法”看成取胜五大要素。《吴子》、《尉缭子》也强调“兵不在重,以制为胜”、“凡兵,制必先定”。对于部队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训练。春秋至秦时期主要军事思想:春秋至秦时期的军事代表作:《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三)秦至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59年>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1、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兵器。2、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朝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秦至五代时期的战争特点: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1、这一时期的重要兵书----《三略》、《淮南子.兵略训》、《战略》、《李靖兵法》、《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等,仍然表现出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自汉初建立起的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等构成的军事科学体系更加完整。2、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秦灭六国之战、楚汉之战、赤壁之战等,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战争指挥艺术都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和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1、北宋时期,发明于唐代的火药应用于军事。2、明清时期军事上正处于冷兵器向冷热兵器并用过渡的时代。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1、宋仁宗四年曾用国家力量编辑了我国第一步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2、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命名为《武经七书》。3、元朝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适合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队伍。所以,横扫了欧亚,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2、形成了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4、主要代表作有《纪效总要》、《练兵实纪》、《武备志》等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活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质量的军事思想论著。•宋朝时期军事思想论著编辑刊行,颁之武学,用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明清时期是军事思想的另一发展高潮阶段,此时,产生了许多兵书。春秋战国宋朝明清质量普及数量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㈠《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武1、生于官宦2、青春奔吴3、隐著兵书4、子胥七荐5、吴宫斩姬6、柏举之战7、会稽围践8、飘然归隐《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妫满妫完田无宇(田)田恒田书(孙)田乞田常孙凭孙武孙明孙弛孙敌孙膑……妫他———()—()—()——孙武的家世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奔吴隐居,研究兵法——吴国为将,显名诸候——功成名就,飘然归隐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子有力焉。史记㈡关于《孙子兵法》13篇1、计篇2、作战篇3、谋攻篇4、形篇5、势篇6、虚实篇7、军争篇8、九变篇9、行军篇10、地形篇11、九地篇12、《火攻》篇13、用间篇•1、计篇•本篇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七计。“五事”——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计”——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并提出了两大奇袭原则,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本篇的主要内容:•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五事七计”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③实现胜利的手段,(兵者,诡道也;骗敌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2、作战篇•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指导思想——速战速决。•本篇主要内容:•①举兵十万,日费千金。•②兵贵胜,不贵久。•③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3、谋攻篇•本篇主要论述运用谋略胜敌的原则及方法,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律。•主要内容:•①胜敌的原则:一般原则--“全歼”;最高原则--“伐谋”。•②全为上,破次之。•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4、形篇•本篇主要论述了“形”,即军队的素养、气质和对待胜败的态度。军形是兵势的根本。•主要内容: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强求)。②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④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5、势篇•本篇主要论述了怎样创造有力的战略态势。•主要内容:•①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②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6、虚实篇•本篇主要论述形成兵势之后,制胜敌人的重要法则——虚实,是13篇的精髓。•主要内容:•①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②避实击虚。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A.明察虚实。B.转换虚实。C.乘虚而入。D.以重击寡。•③因敌制胜。•④胜可为(通过努力争取)也。主要通过虚实的运用,使敌无斗。•7、军争篇•本篇论述的是军队如何争夺制胜的条件,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主要内容:•①军争的重点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②军争的方法是“兵以诈立”。•③指挥员应善于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8、九变篇•本篇主要论述了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用兵作战之道。•主要内容:•一是知五地;二是知五危;三是虑必杂于利害;四是恃吾有以待;五是有备无患。•9、行军篇•本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利用地形地物侦查判断敌情的问题。•主要内容:•①处军;•②相敌;•③附众的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0、地形篇•本篇根据地形的不同组合,提出了战术运用的原则。•主要内容:•①地形者,兵之助也。•②提出了在六种地形上如何灵活运用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11、九地篇•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指导。•主要内容:•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12、火攻篇•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慎战的思想。•主要内容:•①火攻的种类;•②慎战的思想。•13、用间篇•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主要内容:•①欲索之敌情,非间不可也;•②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㈢孙子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重战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孙子十家注遗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慎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备战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国别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国度人口正义性国际态度支持反对否是多少小大弱弱弱强日本中国强强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是“庙算制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三个谋略制胜思想:二是“诡道取胜”——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道也。——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四)理解《孙子兵法》2、《孙子兵法》的核心就两个字。4、《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四原则”。5、《孙子兵法》重视处理好“五大关系”。1、《孙子兵法》是一本奇书。3、《孙子兵法》可概括为三大版块。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奇书呢?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的兵书。这部兵书尽管文字很短,只有5900多个字,总共是13篇,可是包含的思想非常广博,可以说军事学领域、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它都谈到了。其次,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我们知道,历史上儒家经典是十三经,兵家经典是七本书,叫做《武经七书》,是宋朝人定下来的;《武经七书》的第一本,就是《孙子兵法》。再次,《孙子兵法》在国内外和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子兵法》是
本文标题:军事思想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2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