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二)押韵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这样在只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甲)细草微风岸(乙)危墙独夜舟-–-|||||–-(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①|–-|–-||–(甲)名起文章著(乙)官应老病休-–-||①||–-(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举例。)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①||–-(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①|–-|–-||–(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①||–-(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①|–-|–-||–(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①|①||–-(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隐的《晚晴》:-–||①①||–-(乙)深居府夹城(丁)春去夏犹清①|–-|–-||–(甲)天意怜幽草(丙)人间重晚晴-–||①||–-(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即甲对乙、丙对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四)对仗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在名词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对仗,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工对。同属名词,但不属同一小类的对仗,叫宽对。对仗还可以分为正对和反对。正对是同义词相对,如菲对不,行对走。反对是反义词相对,如幽对显,智对愚。对仗还要求字面相对,即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当然,也有字面相对而结构不同的。除了讲究字面相对,还必须注意出句必须落在仄声,对句必须落在平声,每个字词也必须平仄相对。对仗大都在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在句中对,然后再两句相对。近体诗不是每一联都用对仗的,首联一般不用。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首联用对仗的较多,因为既入韵又对仗比较困难。颔联和颈联一般要用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用对仗。尾联则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为常。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很少见。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4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