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面大气层大气上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辐射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地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部分—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可见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可见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可见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小粒尘埃形式参与大气波长范围作用特点吸收反射CO2、H2O(对流层)紫外线红外线作用不大云层大颗粒尘埃(对流层)各种波长都可被反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O3(平流层)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无选择性作用显著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多云的白天气温低形式参与大气波长范围作用特点散射云层大颗粒尘埃(对流层)各种波长都可被散射空气分子小颗粒尘埃(大气层)紫、蓝色光最易被散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选择性无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沉的天空呈灰色作用不大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地表获得太阳能多低纬﹥高纬∴地表获得太阳能中午﹥早晚夏季﹥冬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短波辐射(可见光)H2O、CO2几乎不吸收长波辐射(红外线)H2O、CO2大量吸收地面对流层大气上界太阳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平流层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温室效应)可见光①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很少,透过大气层射向地面;②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③地面进行地面辐射;④大气也向外辐射能量;⑤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月球大气上界地球白天,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小了昼夜温差,形成了适宜的温度条件降低了白天最高温度提高了夜晚最低温度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因而天空呈蓝色)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4、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夜间多云使得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3、为什么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呈红色?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日出前天已亮,日落后天不黑C、夏季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D、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陆地A陆地B海洋D海洋C2、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3、秋季,晴朗的夜晚,农民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弥漫,据说能防霜冻,原因是烟雾A、能减少大气逆辐射B、能增加大气逆辐射C、能使地面辐射减弱D、能增加地面辐射1.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面物质组成、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㈠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二、气温的分布:太阳辐射:自低纬向高纬大气环流: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的风较暖如:;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风较冷,如: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使等温线夏季大陆向突出,冬季大陆向突出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递减西风、夏季风极地东风、冬季风低高高纬低纬高低地面物质组成:影响反射率,如南极极冰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率地形:向阳坡气温高地势: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米下降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0﹒6℃㈡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⑴气温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⑵7月,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湿全球的炎热中心。⑶1月,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⑷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平直。⑴一般规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⑵特殊规律:逆温现象①定义: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或降温变化率6℃/1000m的现象。2.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②变化过程:A.正常气温分布;B.日落后地温降低,大气底层一小部分出现逆温;C.逆温层逐渐变厚,黎明时达到极值;D.日出后地温上升,逆温层从底部向上消散③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由于逆温层存在,大气层结构稳定,减弱,污染物,易产生问题。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②地形逆温:在盆地和谷地中,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归纳总结】逆温的影响: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并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变差,加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逆温现象:若对流层局部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㈢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在;最低气温出现在;(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14时左右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3)同一季节,晴天与阴天相比,的日温差大。(4)比较湖泊、林地、草地、沙地的气温日较差,并解释原因。2、气温的年变化地面性质太阳辐射最强月气温最高月太阳辐射最弱月气温最低月大陆6月7月12月1月海洋6月8月12月2月(以北半球为例)(3)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相比,气温日、年较差大。(4)内陆干旱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陆地【例】从“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中可读出,A地的气温为℃,E地的气温约为℃。1、判断某地的气温值:㈢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各地气温正确的是AG>3OC,E>28CBH<30C,F<28CCF>28C,E<28CDH>30C,G<30C封闭情况:有梯度的规律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例】下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半球北2、判断某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0°北半球南半球0°0°3.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读:①季节:0°②海陆:12℃10℃8℃0°海洋气温低0°③洋流:10℃12℃8℃④地形:12℃10℃8℃0°abcd【例】若图示曲线为一月等温线,则b地位于①北半球大陆上②北半球海洋上③南半球大陆上④南半球海洋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下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若该图为等温线图,E所在区域为陆地;F所在区域为海洋,则该图表示()A.北半球一月等温线B.北半球七月等温线C.南半球一月等温线D.南半球七月等温线图2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1.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A.20℃或16℃B.23℃或14℃C.17℃或18℃D.19℃或15℃2.该图所示可能是A.北半球的2月B.北半球的8月C.南半球的2月D.南半球的8月3.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点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A.M地:气候温和湿润B.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C.N地:气候温和湿润D.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等温线与纬线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4.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因素:受地形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等温线封闭全年冷中心:山地2℃0℃夏季热中心,冬季暖中心:盆地18℃10℃25℃20℃【例】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太阳辐射):等温线与基本一致,东西向延伸海洋:等温线大体与平行,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陆分布:等温线发生弯曲,同纬度大陆最冷月等温线向纬度凸出,海洋向纬度凸出,最热月相反。地形地势:等温线呈闭合曲线地区,数值里大外小的为___,里小外大的为_____。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纬度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纬度凸出。纬线方向海岸线低高高低盆地山地
本文标题:2.1大气的热状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1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