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完整版)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相关概念∶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2、生药∶即生品药材。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授课内容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重点难点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本书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收载了大量民间药物和民间验方。笫二章中药的采制1、道地药材概念2、炮制目的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笫三章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3、药物五味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燥,能泄。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二、归经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3、学习注意点∶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三、升降浮沉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四、功效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五、毒性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笫四章中药的应用一、配伍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3、药物“七情”的内容∶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二、用法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含有绒毛的药物。④另煎∶贵重药物。⑤烊化∶胶类药物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四、禁忌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各论解表药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2、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4、分类∶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麻黄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2、配伍应用∶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3、麻黄炮制目的∶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用于止咳平喘。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柴胡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4、炮制目的∶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止痛,止痉。羌活∶辛、苦,温。散寒祛风,止痛。白芷∶辛,温。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甘,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清热药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4、分类∶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5、使用注意∶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配伍同用。不同点∶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青蒿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2、功效①清虚热,退骨蒸②解暑③截疟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知母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配伍∶清肺胃实火,生用,配生石膏。滋阴降虚火,盐水炒用,配黄柏。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部分清热药性能特点金银花∶清热解毒药物大多苦寒,唯本品为甘寒。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3、桂枝与肉桂功效比较二药同源但属不同药用部分,桂枝为嫩枝,肉桂为树皮。二者均有温经散寒助阳的作用,但桂枝主上行,偏于散寒解表;肉桂温里入下焦,偏于温肾阳。理气药1、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2、功效∶行气止痛,疏肝解郁,破气散结。3、适应范围∶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证。主要用治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及肺气壅滞病证。4、性能特点∶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部分理气药功效特点橘皮∶入脾、肺经,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材以陈久者为佳,故又名陈皮。青皮∶入肝、胆经,长于疏肝理气,兼能消积化滞。枳实∶入脾、胃经,长于破气消积,兼能化痰除痞。木香∶入脾、胃、大肠经,长于行气止痛。香附∶入肝、脾经,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醋炒止痛力增强。沉香∶入脾、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温中止呕、温肾纳气。薤白∶入肺、胃经,长于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川楝子∶有小毒,入肝、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杀虫疗癣。止血药1、含义
本文标题:(完整版)中药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22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