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12《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课题负责人:吴玉梅内容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与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种种隔阂,这种种隔阂导致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的一些尴尬和困惑的出现。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校园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关键词: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途径前言本课题于2015年10月由甘肃省教科所批准立项,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重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现将课题组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作结题总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将经世致用贯穿其始终,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语文这个文化载体得以体现的。实施“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3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使新课标理念能够得以实施,文学阅读与传统书法的活力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文学教学、书法研究、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书法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以期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增加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力求在新课程改革过程背景下,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普通中学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1.结合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2.以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3.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服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4.探索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模式,不断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5.开发编写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精粹》校本教材。(二)研究内容: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分析2.本地区中学生(职业中学)传统文化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4.通过研发国学校本教材的教学来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5.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6.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应运用板报、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7.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及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通过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水平8.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三、研究方法和途径课题经甘肃省教科所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及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4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行动研究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指导下,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行动研究方案:1.进行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论为辅。问卷内容: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推理,强调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研究的特征。2.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三人行,必有我师。闭门造车永远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在此部分,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验证。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54.发掘、研究、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5.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省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6.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7.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二选择。(1)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欣赏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观看诸如《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戏剧。(2)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开展经典文学诵读,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寓言故事、铭文、对联等。(4)创立社团:譬如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6(5)开展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英雄、话(画)说成语与成语接龙、中华诗词背诵与配画、“经典文化”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学养水平。四、课题研究的依据1.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4.主体性教育理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角色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学习合作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专业研究者向反思实践者的三大转换。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7五、研究方案鉴于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的三个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七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8月—10月)。课题的准备阶段,召开课题论证会,网络咨询西北师大博导靳健教授,西北师大石义堂教授做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申报材料。2.课题的调查阶段(2015年10月—11月)。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课题实施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3.课题的实践及信息反馈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积极开发并实践校本课程,研究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4.中期实施及中期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立足课堂教学,检验传统文化与
本文标题: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0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