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目录十六国与北朝东晋与南朝三国与西晋壹贰叁【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东汉三国(220-280)魏吴蜀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三国与西晋吴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起止时间:222-280蜀汉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起止时间:221-263魏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起止时间:220-265◎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1.三国鼎立2.西晋统一进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背景: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晋归义羌侯”印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三国与西晋4.八王之乱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八王之乱形势图5.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崛起【东晋士族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课堂探究】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东晋与南朝3.东晋与南朝的交替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课堂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开发原因:①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迁至江南,为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安定。开发成果:陶瓷白瓷)冶金(灌钢法灌溉(翻车)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概况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十六国与北朝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东晋十六国与北朝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4.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措施影响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十六国与北朝【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十六国与北朝5.北朝的结束◎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随堂演练】1.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答案B解析在三国当中魏国势力相对更强大一些,故B项正确。蜀国与吴国加强了联合,而不是魏国,A项错误;蜀国没有控制吴国,C项错误;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故D项错误。【随堂演练】2.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两晋时期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两晋时期大多是中原人口大批南迁,故反映出的人口流动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随堂演练】3.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战役。这场战役()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之后,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战败之后迅速崩溃,故选B项。【随堂演练】4.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A.迁都为移风易俗准备条件B.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迁都C.孝文帝改革之心非常迫切D.孝文帝改革进程比较顺利答案A解析从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来看,迁都以后大大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选A项。【随堂演练】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之间的政治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参考答案(1)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刘备定都成都,国号依然是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为吴。三国之中魏国国力较强,蜀、吴加强了联合。(2)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本文标题: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1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