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因食品的主要作用1、增加食物产量。据联合国估计,目前全球人口达六十多亿,其中十亿人正增加粮食作物和动物性食品的产量,可以从根本上缓和“人口与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解决人口增长与粮食匮乏的危机。2、改善食品品质。通过不同品种间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新的转基因食品,使其营养成分的配比、组成更加合理,能够使食物中的不良成分种类减少,含量降低,使食品从色、香、味等方面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的抗腐败、耐储藏等性能。3、控制成熟期,适应市场需要。通过转移、修饰与控制成熟期有关的基因,可以使转基因生物的成熟期延长或缩短,以适应市场需求。例如延熟的番茄、早熟的西瓜等。4、生产食品配料,发展功能食品。转基因作物可以用于生产食品配料成分,如蛋白质、酶、稳定剂、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和调味剂等。有些转基因食品不仅含有营养成分,而且含有功能性成分,如抗氧剂、低胆固醇油或聚不饱和脂肪酸油、类黄酮、果聚糖、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有的成熟后就能立即食用的热带作物如香蕉,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生产出用作疫苗的蛋白质,如肝炎、狂犬病、霍乱、腹泻以及其他肠道传染病等的疫苗。这些具有防病,能够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缓衰老的功能食品在21世纪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5、抗病、抗虫、抗除草剂、保护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定向改造作物,可以加速优良作物的筛选以及培育的过程,更有效的来获得人类预想的作物和食物。6、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生物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也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二、转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产生有毒物质。基因损伤或不稳定性可能会带来新的毒素。另外许多食品原料本身含有大量的毒性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如芥酸、黄豆毒素、番茄毒素、棉酚、马铃薯的茄碱、龙葵素、组胺、氰苷、豆科的蛋白酶抑制剂等,遗传修饰在打开一种目的的基因的同时,也可能会无意中提高天然植物毒素的含量。由于基因的导入可能诱导编码毒素蛋白的基因的表达,因而将会产生各种毒素。(二)潜在致敏性。转基因食品中引入新基因蛋白质有可能是食品致敏原。由于导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可能与某些致敏原存在序列同源性,导致过敏发生或者产生新的致敏原。最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是鱼类、花生、大豆、乳、蛋、甲壳动物、小麦和核果糖。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致敏性必须进行严格的上市前试验,并在上市后对食用人群进行跟踪监测。(三)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体肠道内正常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通过菌群失调而影响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四)影响膳食品营养平衡。如果转基因食品与原来的营养组成和抗营养因子变化幅度大,可能会对人群膳食营养产生影响,造成体内的营养素平衡紊乱。三、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广西省“吊白块”粉丝等性质较为恶劣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另有广东省中山市78人因食用残留有甲胺磷农药的“蔬菜”而食物中毒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青海西宁铁路一中学生集体食堂和北京某小学集体食堂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食品卫生控制措施不当,分别造成195名中学生和100多名小学生食物中毒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四、我国食品出现的问题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5、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8、假冒伪劣食品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五、我国针对食品问题应对的措施1、厂房的设计与要求随着工业用地与建筑成本的提高,对于厂房的设计要有长远的规划,以免因日后业务的增长,不断增加设备而造成杂乱拥塞,影响生产效率。另外,建筑物的适当设计和结构对于限制食品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进入、繁殖、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或降低产品或原料之间的交叉感染。2、对视频加工设备及加工过程的要求从原材料进入车间,到预处理和加工,再到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应当在卫生的条件下进行,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交叉感染或者食物变质。原材料应当符合食物标准,并隔离存放在良好的条件下以防微生物生长或者腐烂。3、人员的要求工作前要彻底清洗双手,不得佩戴首饰,要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头发不得外露。4、建筑和设备的清洗及消毒第一,去除食物残渣,因为食物的残渣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的基本养料。另外还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功能,同时通过清洗也能去掉大部分微生物。第二,通过消毒可以把微生物的数量降到无法对食物形成污染的程度。符合卫生标准的设备,在使用前应当保护起来以免再次被污染。5、成品的储存与运输成品储存与运输时应该防止阳光直射、雨淋、撞击、以防止食品的成分、质量及纯度等受到不良影响。仓库应该经常整理、整顿,成品仓库应按照制造日期、品名、型号及批号分别堆置,加以适当标记及防护。应该防鼠、冷藏、保温等设备。运输作业应防止强烈振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成品外形,并且不得与有害物品混装、混运。对于成品要有存量记录和出货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
本文标题:转基因食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8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