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商业一、概况1、发展历程时期特点概况原因商周1.产生时期;2.工商食官政策商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农业、手工业发展春秋战国1.初步形成时期2.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品交换发展,城市繁荣1.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各国铸造货币种类多;3.各诸侯国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邯郸、临淄、宛、陶等;4.商人社会地位提高;5.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1.农业、手工业发展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1.初步发展;2.商品流通更广,外贸逐渐发展起来;1.许多大城市成为著名商业中心2.尽管商人受限制、社会地位低、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人获利不小;3.中外贸易发展起来;1.国家统一;2.农业、手工业发展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4.两汉开通并保护丝绸之路,进行外贸;5.重农抑商;时期特点概况原因魏晋南北朝严重萎缩,商业萧条;1.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2.北方商业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3.北魏(北方恢复),:商业活动日趋活跃洛阳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城西有大市,市内有管理的管理和场所),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政府开始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商人获利丰厚;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拜占庭、波斯)。1.国家分裂、长期战乱;2.农业、手工业、外贸遭破坏;时期特点概况原因隋唐1.进一步发展2.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商业贸易繁荣1.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2.城市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3.商人富有;4.市场不断扩大;5.铜钱大量流行;6.邸店、柜坊、飞钱;7.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农业、手工业发展;3.交通发达(如大运河)4.对外开放;5.金融创新(服务机构、工具)使商业活动更方便快捷;时期特点概况原因宋元1.繁荣;2.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两宋: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2.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3.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市坊界限打破,还有夜市、草市;4.城市商业繁荣,如杭州;5.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6.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7.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1.城市商业繁荣,如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聚会于此;2.外贸兴盛,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设市舶司管理南方外贸;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海上丝绸之路发展2.元朝国家统一、政策开明、交通发达;3.社会相对安定;时期特点概况原因明清1.继续繁荣。2.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国内市场扩大:1.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4.城镇商业依然繁荣;5.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6.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赋役征银)劳动力成为商品明朝形成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晋商、徽商)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农业、手工业发展;等2、城市的发展概念: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用城墙围起来的重要地区市——即市场,是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坊——城中居住区间,一般可杂居手工作坊和小的服务行业,以便于生活。历程:唐以前——城的规模、数量尽管不断发展,但有限;市中的商业交易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布局上市、坊分开;唐朝——城市兴旺,规模数量进一步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布局更加完善,城市建设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对市仍进行严格管理;出现城市中的夜市和农村的草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市制度的存在本质上反映出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坊市制度的突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元朝——重新疏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并在各地设驿站,商业发展繁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城市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城市中的民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特点:(1)功能:先秦到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商人地位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3)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地区分布:随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由北向南转移,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5)生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古代货币的形态演变(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2)秦朝: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造五铢钱才稳定下来。(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5)隋朝:仍铸造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6)唐朝: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成为唐代的通货,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秦朝)(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开元通宝)(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交子)(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清末)4、对外贸易(1)分类:正常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朝贡贸易(明清突出,含义、目的、特点、史实、影响)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外贸(明前期、清)(2)特点:·官府控制(市舶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官方贸易为主;交通发达、先陆后海(唐朝);·丝织品、瓷器为主;广至亚、欧、非;·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明清);·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政治往来;·受统治者政策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促进了民族融合(外国人长期定居——回族)二、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农村、市镇;定时、定点→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3、交易媒介变化:无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4、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雇佣劳动力)相结合5、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6、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三、商业发展的特点1、时间:起源早、不断发展2、结构:包括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北宋榷场)、对外贸易3、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宋以后逐渐放松控制,城市商业性和经济功能日益增强。4、各阶段发展极不平衡5、商业市场形势多样(城市、夜市、早市、草市)6、城市商品经济发达7、外贸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8、货币流通领域丰富,明朝银、钱并行的流通制度促进了商业资本积聚。9、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形成商帮10、地位: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官商压制,商人、商业地位低11、水平:较低。直到明清才出现较多的商业城市、商帮等,始终不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作用有限。四、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3、货币的产生于统一4、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部分统治者对商业减轻压制甚至鼓励外贸的政策(唐、南宋、元)5、交通发达6、科技进步。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生产五、影响1、对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冲击自然经济;后期直接推动资本主义萌芽2、对思想:使市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变化;对“重农抑商”观念挑战;3、对文学: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词、曲、话本、小说、绘画等)六、启示1、交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富、先修路)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一的市场,实现统一大业)3、国家对经济干预应该适度(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用经济立法干预并推动经济发展)农业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历程:1、早期农业:原始农业(距今1万年左右---商周之前)→商周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清)二、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1、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的刀、斧、犁→青铜农具(商周)→铁农具(春秋战国开始)2、农用动力:人力→畜力(春秋战国开始)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原始农业)→耒耜锄耕、集体耕作(商周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春秋战国----清)(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4、耕作技术:商周的田间管理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以后的种植技术:间作、套种、使用绿肥、耧车(西汉)、《齐民要术》提倡精耕细作田间管理技术(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汉)、《齐民要术》总结出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与一年三熟制(宋以后的南方)5、灌溉技术:水利工程时期主要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秦灵渠两汉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魏晋南北朝曹魏在北方兴修水利;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大修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注:水是农业的命脉。古代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进步的基本保障。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三、农作物:1、原始农业:北粟南稻2、商周:“五谷六畜”(黍稷稻麦菽,猪牛羊马鸡狗)、豆、桑麻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青大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马铃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四、生产模式:集体耕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五、特点1、农业起源的特点: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多个经济中心→周边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伴随着种植业(为主)的发展,饲养业得到发展。2、总体特点结构: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技术、形式:铁力牛耕、精耕细作,一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地位: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格局: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六、发展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经验、(根本原因)2、生产关系的调整(重要原因)3、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4、统治者
本文标题: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41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