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峡阳镇创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情况简介
峡阳镇2009-2011年创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峡阳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是延平区林业重镇、库区重镇之一,位于延平区西北,距南平市区48公里,与顺昌县相邻。全镇总面积176.7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5076人,其中,集镇人口15000多人,是闽北集镇人口居住密度最大的乡镇。全镇有林地面积25万亩,木材蓄积量100多万立方米;镇内有峡阳电站、照口电站、南平市第二水源三大库区。近年来,我镇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分别获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文明村镇,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镇党委、政府巩固已有的文明创建成果,以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为目标,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竞赛活动,为我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荣获了“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商业重镇”、“福建省防抗特大暴雨洪水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称号。201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完成5.86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85亿元,比增2%;工业总产值完成3.0166亿元,比增5%;财政总收入完成3455万元,比增6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71亿元,比增14.2%;农民人均纯收入7545元,比增10.1%。二、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1、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创建体系不断完善。将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机制,乡镇各站办、各村街结合工作分工,承担相应的创建任务,镇村带动,形成“上下联体、整体运作、齐抓共管”的格局,构建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下达了《峡阳镇精神文明目标责任状》,印发了《峡阳镇2009-2011年创建文明村镇工作规划》等,明确目标,落实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为村主干年终考证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基本依据。二是宣传发动持久深入。每年专门召开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同时,常年利用广播、宣传栏、传单等载体,在主要街道、主要道路悬挂横幅、标语,大力宣传创建文明村镇的目的、意义、阶段工作重点及要求,不断塑造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人物,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宣传,大大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创建的社会氛围。三是基层创建不断深化。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开展了“三优站办”、“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等评选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提高了全镇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物质利益,从而提高参与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热情。2、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创建工作基础发展工业经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山垄工业平台,国道边4650亩工业用地规划申报省级第二批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成功建设闽北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浪石工业平台一期,平台入住企业4家;新增规模企业1家,全镇规模企业达6家;全镇规模工业产值完成13618万元,比2009年增长16.1%。“四个一批”项目投资投产任务完成较好,延发竹木有限公司峡阳分公司投入生产。设立工业开发奖励基金,建立良好的工业发展激励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集镇大田马铃薯、水壅为主,陈坍片百合花、食用菌为主,梅照小梅高产再生稻为主,国道片玉米、牧草为主”的特色农业。成立百合花合作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赣南脐橙、桔柚等一些名、优、特水果品种改良取得较好效益。奶牛业、猪业、禽业养殖发展平稳,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落实国家种粮补贴、储备订单粮收购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惠农政策,粮食生产稳定。开展照溪流域、五星桥流域治理,改良治理农田1800多亩,农田改良走在延平区前列。提升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峡阳流通协会,成立百合花、食用菌协会,规范协会运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平台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镇有3000多人从事流通业,流通网络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40多个县市。峡阳土菜特色饮食走俏延城,由原来仅在环城路等较偏地段的20余家向延城中心地区发展至近60家,饮食文化知名度不断提高。3、抗洪救灾措施有力,灾后重建进展顺利面对2010年“6.18”特大暴雨洪灾,我镇迅速启动预案,组织武警官兵、镇村应急分队、党员干部和村民投入抗洪救灾工作。全镇安全转移群众3311人,设临时集中安置点20个,安置灾民1118人,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稳定了灾民的情绪,灾民以积极的情绪投入抗灾救灾工作。灾情稳定后,镇、村干部和村民不等不靠,迅速开展抢修饮用水、抢修道路、复耕农田、修复水利、恢复林业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工作。现通往各村的公路已基本修复,全部通车;安科溪流域修复治理工程一期完工;全镇水、电、路、讯全部恢复,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灾后,镇重建办多次驻村入户核实受灾户及房屋受损情况,确定全镇3个集中重建点,重建总户数543户,并通过积极争取,江汜、浪石两个重建点被定为全区的厦门援建点。为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指定镇村干部配合援建单位做好施工,为施工提供“全天候、零障碍”服务,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需要,施工进度按预期目标进展,春节前江汜、浪石点完成分房,小梅统规自建点、各村分散自建顺利完成。4、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1)“祠堂文化”增添新活力。紧紧围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祠堂文化”特色,发挥祠堂的“学堂”、“宣传站”、“民情中转站”等功能,在祠堂开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学教育、廉政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老年人妇联儿童权益保障等知识宣传教育,把祠堂建设成氏族成员聚集的厅堂、群众文娱活动的地方、科技培训的场所、时事政策学习的学堂和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2)丰富活动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是挖掘德育资源,完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我镇千年文化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编写了有关祠堂文化、战胜鼓等特色乡土教材,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胜鼓列入中小学德育传统教育项目,在中学成立2支战胜鼓鼓队,开展战胜鼓教学,弘扬峡阳民俗文化。依托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屏山书院,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会,完善三位一体德育体系。二是关爱留守儿童。组建了47人的“爱心妈妈”和30人的“代理家长”队伍各一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关心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的发生。三是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献爱心、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成立峡阳镇精神文明共建理事会,开展扶贫助学工程,建立中小学生助学金制度,资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从而形成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良好环境。镇党政班子成员也分别与贫困学生接对子,并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在祠堂、屏山书院、溪中公园、报国寺等地开展“德育基地一日游”活动、成人宣誓活动,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和“民族团结”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拾白色垃圾保护母亲河”、上街清扫卫生死角、“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3)树立典型抓示范。在道德实践中,培育、推广有教育意义的先进典型,发掘了近二十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带头人应赞平,孝老爱亲、自愿捐献眼角膜的王玉凤,十佳小额信贷诚信户郑爱民,抗洪救灾中的先进人物应智斌、涂礼飞等各种典型,组织开展“感动中国”候选人投票工作,总结推广了江汜、陈坍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江汜村、浪石村和德胜街等村街创建文明村街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开展活动、典型学习,辐射带动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全镇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4)破除陋习树新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村民文明言行的规范活动,倡导文明习惯养成,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二是抓好移风易俗活动。树立婚育新观念,破除封建陋习,在全镇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的社会新风,进一步规范了出殡管理工作,文明出殡蔚然成风。同时清理乱建坟墓,使乱埋乱葬行为得到有效遏制。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镇容镇貌整治优美一是计生工作。三年来全镇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94本,落实“四术”760例,其中结扎143例(二女扎5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12.4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以下,计生工作在全区位于前列,峡阳计生服务所为全区第一个“省级计生中心服务所”。二是民政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现我镇特困人口农村216户519人、城镇104户164人、五保户73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195万元,发放五保金16万元。三是教育工作。建立中巴车队专车接送中小学600多名寄宿生家校往返长效机制,解决了中小学寄宿生乘车安全问题。三年来共筹资300多万元建设峡阳中学新教学楼、中心小学塑胶操场、维修“八一小学”围墙、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陈坍侨心小学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室及塑胶跑道、寄宿生食堂、球场等,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2009年考上重点高中南平一中33人、南平高级中学32人;2010年考上省重点中学福州一中1人,考上南平一中41人,南平高级中学27人,教育质量位列全区乡镇中学前茅。四是卫生工作。加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全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2010年“6.18”洪灾中,灾后防疫工作卓有成效,未出现灾后疫病。成功争取镇卫生院改造项目,改造工作年内可完成。完成了22个村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任务,在家农民参保参保率达100%。五是文体工作。投资70万元在屏山书院建设峡阳镇图书馆,图书馆总藏书3万元,现已到位1.5万册;投资86万元将原峡阳电影院改造成集娱乐、健身、培训、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峡阳综合文化楼;抓住中心镇建设机遇,利用民间力量,积极倡导社会热心公益事业之士捐资100多万元建设总投资180万元、占地13950平方米,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峡阳农民体育公园。峡阳战胜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剑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水流域环境污染整治,全镇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3家5820平方米。开展种植业污染治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紫云英种植,桔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肥力。陈坍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我镇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和洛源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已通过省、市验收。七是优化人居环境。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峡阳”活动,整治集镇卫生、交通、市场,联合工商、交警、动检、文明、卫生等职能部门成立了市场秩序整治小组、道路交通整治小组、卫生整治小组,对集镇卫生、交通、市场进行集中整治,集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变,村容镇貌更加整洁。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成立镇环卫所,配备10名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工具,清运生活垃圾,各村根据实际情况也相应配备了1-2名村级保洁员。6、加强民主管理,群众参政议政。注重基层组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机关效能每月抽查两次,政务公开29期。依法依规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实行一月一理账、一月一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内容做到实事求是;加强对村集体账户委托集中管理中心、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的管理,“三资”监管取得实效。7、社会秩序安定稳定,和谐社会深入人心一是完善墟日信访领导接待日制度。调整充实信访办人员,完善墟日信访接待管理,拓宽了群众信访渠道,开展墟日法庭和巡回法庭,方便了群众诉讼要求。二是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结合“平安峡阳”活动,开展创建平安村、平安家庭活动,制定了创建平安家庭实施意见
本文标题:峡阳镇创建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情况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65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