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富陽文村改造|業餘建築工作室|十口攝影十口攝影2016-06-18–20:55摄影Photography社区首页推荐NikonF-801sPC-Nikkor28mmF3.5KodakProfessionalT-Max400KodakProfessionalXTOLDeveloper富阳文村(1)2015-12-21富阳文村有一山,形似毛笔,得名文笔峰;文笔峰的一侧,有一泓清泉,形似砚台。村中沈氏大姓的家谱记载:因有笔有砚,故名“文村”。村东头已有400多年的河山桥,现这座石拱桥上缠满了木莲藤。河山溪在村前流过,溪水里折射的天光,有意无意地投向岸上的一幢幢建筑。清澈的溪水中除了浣洗女晃动的身影,在萦迴流转的水波里,漂浮着村屋远近变迁的影子。去年6月,由省住建厅牵头,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在富阳文村古村落,以原有建筑、弄堂、走道为肌理,在维护老屋基础上,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村中建的农居进行翻建、修缮、改造,打造美丽宜居的样板房。这是在富阳文村临水而建的14幢不同风格的新农居。这幢黄泥墙建筑是王澍的得意之作。用山里的黄黏土,老祖宗的夯土法,只是对黄黏土经过了粉碎、水洗、筛选等特殊处理。夯出来的墙坚韧、光滑、透气。并用楠竹做支柱、支架,不但支撑外挑的屋檐,横置一根晾衣杆,还可晾挂衣服和农作物。中间有天井,除起居间外,有堂屋、农具间、灶间等。顶层阁楼作摊场,可堆放农具、谷物、养蚕,四周用竹片围合,通风、防潮、隔热。当然,村里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一座座老房子。村中至今仍有40余幢建于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古民居,且保存相对完好。古村有宗祠,有土地菩萨的佛龛,还有一九五八年的宣传标语。建筑大师王澍首谈文村“试验”记者董剑飞实习生楼天然洞桥文村,因为全省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落地现场会的召开而备受关注。但其实,当它与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就注定要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焦点。11月18日、19日两天,中国美院教授王澍在富阳参加全省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落地现场会,走在乡间小道上、坐在大会议室里、站在摄像机前,第一次向世人解读了他心目中的“文村”。王澍的乡村文化“复兴”梦想过去两年,王澍带着他的团队走遍了全省各地,他突然发现一个让他非常无力的现实:经过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中国城市里完全消失的,因此在城市里谈中国文化复兴是没有条件的。但中国乡村尚有保存下来的一批传统的东西,还有希望,可乡村的衰败速度非常快。“浙江经济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快,造成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破坏严重,目前还保存着较好的传统乡村面貌的村子大概不超过10%,许多还是不完整、残缺的状态,这几乎也是整个中国的写照。”这种文化的“半残废”让他觉得十分痛心。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要启动一个乡村建设的项目,想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乡村能重新恢复生机,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我希望能通过乡村建筑的试验把传统文化保住,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重新点燃对大家创新、对未来的希望。”无疑,这对于那些位于偏远山区却拥有珍贵传统乡村资源的村子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什么是富阳的文村?你知道浙江省有多少个行政村吗?近三万个。如果按自然村来算,更不知道有多少。比“三千弱水”还多的村落,建筑大师王澍为何独取了“文村”这一瓢?王澍的解释与他的选择一样出乎意料。在他眼中,文村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和浙江其他村子一样,正面临着传统乡村文化不断消逝的境况。但与大多数村子不一样,文村仍保留了连片的古民居和相对完整的村庄肌理。“这个村子的肌理和结构就是一个艺术品,有着高度的美感,这是所有的新规划做不到的,包括我做的象山校园碰到这种村子也自叹不如。它这种在时间中逐渐生长出来的肌理本身就是财富。”王澍说。文村的村居规划让他非常感动:整个村子坐南向北,房子造得密密麻麻,人宁可住在山阴下,建筑占最差的地,却把最好的地留给农田,这是生存的智慧,也是人们面对自然时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文村地处偏远,山好水好空气好,正是高素质人群向往的地方,符合他心目中传统乡村文化复兴试验的理想对象。王澍在文村动了哪些“手脚”?在省建设厅的支持下,王澍选择了包括文村在内“4+1”区块,其中文村启动区块主要涉及厢间头11.6亩新农居建设、老区块整治改造、沿路沿线环境整治三项建设内容。“乡村保护不是修旧如旧,它不是文物,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我们基本的态度是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并能够向前发展,沿着中国文化和自己内在脉络向前发展,该变化就变化,该创新就创新。”王澍说。厢间头新农居区块,村里原本规划了15户农户,但王澍一“出手”,就成了14幢(24户)具有浙西风格的民居。“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难得的是改变了邻里关系,你会感觉你是有邻居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划一块地建一栋房子那样的独居。”新区的每栋房屋都有自己的特色,是王澍带着学生一遍又遍走访村民,画了一张又一张设计图纸才有了现在的雏形。厨房,有的村民不愿意用煤气灶,于是王澍建造了可以容纳土灶的厨房。客厅,有的村民提出既要能招待客人又要可以看电视,于是有了两个客厅。建筑材料,看起来就是夯土和抹泥,却都是从中国美院的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出来的成果,没有掺任何的化学品。屋后,为了适应老人喜欢在家门口唠磕的习惯,特地延伸出了一个篷子。老区的整治改造,王澍也费尽了心思,他保持了其原有的肌理,并进行了修整。在村里人必经的道路旁,新建一个休息亭,别看它非常古朴,却是由东阳一家木器厂专门订制,因其设计角度刁钻,做起来也非常复杂。在村民们经常驻足的区块,王澍利用空地建成了一个小的社区中心,供村民聊天休息。“在这里,很多工艺和技术看起来像是传统的,但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是简单模仿传统,都具备了创新的元素。”“文村故事”未完待续这两天,王澍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向外推介着文村试验,但他希望,文村的最后归属并不是旅游目的地。随着文村的发展,文村的村民很快将面临着观念上的转变,他们的发展就是乡村整个经济模式的转型,有可能催生出新的产业,比如休闲、生态、健康等。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他也不希望在改造之后,当地就变成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新生活的目的地。“旅游目的地便是吸引游客来此短暂停留,而生活目的地是没有惊艳的景点,只是朴素的乡村、美好的状态,人们能感受到一份宁静,愿意来这边的小旅馆住上一个礼拜,调整一下心情,或者一个家庭来这边真切感受乡村的生活。”王澍说,他心目中的乡村,外表看来是完全乡村的,但这里同时设备齐全,住得干净,吃得健康,医疗服务便利,生活品质不逊于城市。截至目前,文村的项目并没有全部完成,但王澍显然并不在意这个结果,他更看中过程。“我们就想把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大家,能成的就做下来,意见不同的暂时不动,当老百姓看到成果之后,观念就会转变了。”王澍说,文村的故事还没有说完,也许明年此时才能看到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
本文标题:富阳文村改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7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