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探讨
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探讨2001-09-20摘要: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来自于地区的优势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优势不是外生的自然禀赋,而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内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行业的规模经济,有助于本区域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集聚效应的产生,又受制于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及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关键词: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区域因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所带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按照H—O理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区域之间的产品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按照这一观点推论,全球化势必侵蚀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地区优势将会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丧失。那么,好莱坞的娱乐影视业产品以及硅谷的半导体和信息产业为什么更具有竞争优势?为什么战后一些发达国家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却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却反倒没有竞争力?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由于古典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而在国际间绝对不能流动以及边际收益不变为假定前提的,这与当今国际贸易的现实偏差很大。当前,贸易理论学者研究竞争优势的目光已经深入到了产业内部,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能够获得在其它地方所不能得到的好处。区域内这种对企业及其产品竞争优势独有的好处,正是区域因素的体现。它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禀赋等外生因素,而是区域内由于集聚、竞争、合作、创新、“干中学”等动态因素产生的优越于其它区域的内生因素。这些内生因素为本地区产业参与国际贸易带来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竞争优势。对区域因素的探讨,必将丰富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竞争优势的论点,从而对认识和指导现实的贸易行为更有意义。一、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与竞争优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这种存在于行业内部而非个别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被称作外部性。一般来说,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二是厂商的集中能创造一个完善的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公司能够迅速地在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助于创造性的构想以及技术秘密在个人之间非正式的交流,即产生知识外溢。区域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著名学者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集聚为什么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波特指出:群聚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改革动力,能够促进新企业的诞生。1.产业集聚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了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物色招聘到适用的员工,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或服务。2.集聚对创新的影响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它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在其它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3.集聚对竞争的影响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这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说:“竞争对手的确会带来威胁,然而许多行业中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好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会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这种激励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竞争对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生产能力;竞争对手作为企业产品价值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标新立异”的能力;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再次,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例如: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提供第二或第三货源。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表现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与企业一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竞争对手还有助于推进技术标准化。总之,集聚增强了竞争,竞争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使得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二、产业集聚获取竞争优势的几个条件产业集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但并非只要有集聚就会产生竞争优势。集聚可以看作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还要有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及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这两个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新技术公司,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结果。究其原因,地区文化、企业文化与竞争方面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形成网络型的互动关系,能否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能否植根于当地,与当地其它企业融为一体,形成促进竞争优势的环境和机制,是产业集聚区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1.竞争与合作产业集聚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也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并不排斥合作。在追求差异的竞争者看来,同行业之间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合作。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波特说:“群聚区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竞争与合作可以共存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范围以及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在美国硅谷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技术上有难题,你就去“马车轮酒吧”。在硅谷,竞争者之间相互交流司空见惯,讨论技术问题的频繁程度在其它地区是闻所未闻的。这是构成硅谷地区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硅谷人看来,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其保守技术秘密,不如相互交流迅速取得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优势。当代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产业集聚就无法内生竞争优势。2.“干中学”与非正式交流现代区域创新理论特别强调区域内集体学习的作用。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以边干边学。集聚——学习——竞争就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相互作用、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反馈是频繁的。大量的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为是植根在网络与制度之中的。它强调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企业间非贸易的相互依赖,并提供了通过非正式的安排来增强创新的方法。在美国硅谷,这种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所,同学、同事、相识等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3.产业组织创新与网络形式按照现代产业理论,产业组织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以大企业组织为特征的等级形式、以无序小企业组织为特征的纯市场形式和以有序小企业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形式。集聚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外部性或者带来竞争优势,原因就在于区域内企业之间互动式的联系。仅仅通过市场、等级形式的产业组织是无法满足合作创新的需求的。因为一方面,创新所必需的知识是很难交易的,即使可以交易,其交易费用也很高,所以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这样,企业必须与当地的其他企业形成一种网络关系,依赖外部技能,吸取由于集聚带来的知识外溢等方面的好处。所以说,当代企业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和取得竞争优势,它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结成网络。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形式又在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却又比等级组织灵活,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硅谷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被日本企业夺去,就有其产业组织形式方面的原因。硅谷企业是以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把重点放在设计先进精密的电路上,然后交给远方的制造厂去生产,不仅设计与生产分离,而且供应商、分包商以及客户都被视为对手而不能分享产品信息以及工艺信息。与此相对,日本企业采用的灵活的一体化形式促进了供应商、分包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这种密切的网络关系既保障了竞争的有序展开,又能及时对市场压力做出反应,这在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内是难以实现的。这种网络关系对于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用产业集聚等内生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却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波特说:“贫穷的国家缺乏发展良好的群聚区,他们在世界市场上以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竞争。要摆脱这一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群聚区是基本的。”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重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区域认同与植根本地。区域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企业应该认识到,自己属于所在的区域,企业文化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区域优势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自己的战略选择与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这里涉及一个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对于我国本地企业来说,本地化就要求企业必须与本地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将自己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在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区内,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联系的倾向。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全球战略,而不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前面所论述的集聚效应就无法产生,这必将会造成对外国的严重依赖,对当地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对全球化战略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我国企业要认识到植根性在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要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和本地企业一道,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区域经济活动之中,参加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创造;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帮助在本地的供应商和客商提高竞争力。第二,在当地结网。结网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跨越边界,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结网的方式,既可以是正式的契约,也可以是大量随时发生的非正式交流。当今,企业之间这种非正式交流越来越少,这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不仅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使在硅谷,近些年来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也明显地存在这一问题。出于商业秘密的考虑,受忠诚企业等观念的影响,企业员工的信息来源、知识共享以及相互合作,更多地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再加上我国企业受特有的条块所有制的制约,同一地区的企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对竞争优势的产生是十分有害的。作者:西安
本文标题: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79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