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襄阳四中黄玭【设计思想】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结合现行教材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史实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中出示大量史实资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出示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时代特点,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融入世界潮流,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答:政治上,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后建立了共和制度,中国朝着民主化进程发展。经济上自然经济不断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思想上,中国向西方学习,民主科学自由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涌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动。伴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探究学习近代服饰和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来认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将学生分为服饰组和风俗组,要求学生阅读手中发下去的资料经过讨论后推荐学生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和“移风易俗”将学生分成“服饰组”和“风俗组”两组,教师将服饰和风俗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服饰组探究1:据材料一,清朝服饰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清朝服饰等级森严、保守。探究2: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西服传入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探究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鸦片战争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本身的魅力;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探究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服饰有什么特点?改革开发后又有什么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要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具有政治性和保守性;改革开放后服饰多姿多彩,开放性。原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紧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宽松;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水平低物资匮乏,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封闭保守,而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开放;对外交流上改革开放后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风俗组:探究1:材料一、二体现婚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探究2:材料三反映丧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一是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农村仍存在什么陋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厚葬、土葬的现象。探究3:据材料四并讨论为什么丧礼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你有何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原因:辛亥革命后政府的推动;丧礼太繁琐即劳民又伤财;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感悟:对待老人该是生前尽孝,死后礼节从简;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这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探究4:材料五反映了还有哪些风俗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女子放足、见面礼仪称呼。三、师生共同总结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如何呢?生:很微弱师: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探究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哪些特征呢?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探究2: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教师展示材料并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生交流后回答: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2、受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3、先进的中国人发现自己落后,积极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师: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也就是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课外延伸】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95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