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现状及发展趋势迈入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和研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2003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HenryW.Chesbrough教授率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OpenInnovation)理念,即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资源实现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的动态合作。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研发外包(CRO)。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将新药研发业务转移到我国,推动了我国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研发外包已成为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建立外部知识产权网络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日益受到全行业的广泛重视。近几年,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长,并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量质齐升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制药行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市场的兴起。随着新药研发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药品研发过程相应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耗时且费用也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制药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制药企业要在这样一个管理愈加严格、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力缩短新药开发时间,同时控制研发成本并减少失败风险。政策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双重压力推动了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始了研发转移“试水”。2002年,总部位于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率先在北京建立了其全球研发中心,此后,罗氏、辉瑞、礼来、诺华、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也纷纷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发展。跨国CRO公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承接国际在华的研发业务,以及承接大量新药研发离岸外包业务的本土CRO公司的兴起,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尚华医药、博腾股份、泰格医药、华大天源等,也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普华永道全球发布的《亚洲地区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动态》报告指出:依据成本、风险和市场机会三项指标评估,中国的医药离岸研发外包市场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近8亿美元规模。目前,具有规模的本土CRO企业不仅建立了固定的客户群,而且已经开始同大型制药企业实现战略联盟,期待从这一市场中长期获益。为适应全球新药研究开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新药研发外包承接机构或委托合同研究机构正在不断强化药物发现的专业技术,建立符合新技术发展的研发模式,并出于时效性的要求,建置网络工具,加速临床试验流程。2.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和中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中国CRO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估计,在国内开展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务的各类机构约有300余家,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其中北京地区就有近百家CRO机构。目前,随着四川生物医药CRO联盟的建立,西部地区CRO的崛起已成为趋势。在国内开展业务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机构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Quintiles、Covance、Kendles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合资型企业,如北京凯维斯公司,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跨国企业及一些大型本土企业,其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且规范,收费也较高;第三类是本土企业,目前约有200家,其中比较活跃、有一定规模的约有100家,其服务对象为中国本土企业,服务内容包括改变剂型、仿制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3.优秀CRO企业涌现CRO行业在中国发展迅速且企业类型多样。CRO行业按所承担的业务内容可分为:从事化学、临床前药理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的临床前研发CRO;从事临床试验及相关业务的临床型CRO;从事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等业务内容的CRO;从事新药创新过程中与生产级工艺相关的定制研发与生产服务CRO。前三种类型在行业发展初期为主要的企业服务类型,而随着CRO细分市场的深入发展和制药企业研发市场战略的最新变化,第四种类型(即新药定制研发与生产服务,CDMO)在国内逐渐得到成熟发展,改善了我国CRO产业链中新药定制领域力量较为薄弱的旧面貌。与此同时,以临床前与临床综合模式作为发展战略、业务类型多样化的CRO公司也正逐渐兴起,并以其方便、高效的合作方式吸引了大量医药企业。下表展示了临床前、临床、新药定制和一站式综合型四种不同业务类型中较典型并且取得较好绩效的合资或国内民营CRO企业。4.CRO企业获得风投关注随着研发外包业务的开展,国内一些CRO公司如药明康德、桑迪亚、美迪西、睿智化学、康龙化成等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其中部分企业凭借骄人的业绩、清晰的战略定位、良好的发展前景,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前景向好1.临床研究逐年上升在中国开展新药临床研究是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方面,世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东西方人种的差异,使得同样的疾病用药体现出来的药效、毒副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经过临床试验来进行治疗方案调整或药物的研发;另一方面,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对于开发新药来说,能够快速招募到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缩短临床研究时间。因此,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急速上升。2.药物筛选广泛开展将创新药物的前期筛选转移到中国是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重点。创新药物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科学研究。筛选出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进行下一步药理实验的基础,是药物研发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人力成本逐渐高涨的美国、欧洲等地,长期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企业的负担是沉重的,而中国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等与欧美相比都较为低廉。因此,药物筛选业务成为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的研发业务之一。3.药物安全性评价成为新的焦点在新药研制过程中,临床前实验研究、临床人体试验研究、新药批准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等三个阶段都涉及药物安全性评价问题。随着各国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CP)的颁布和实施,药物安全性评价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也逐渐将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转移到中国进行。4.中药开发成为新热点从中药中筛选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近年来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研发业务的新的目标。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天然药物资源,这对于跨国药企的新药研发来说是一块“良田”,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合成化合物的活性筛选进入“瓶颈”阶段,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如诺华与上海药物所合作,已开始从中药中筛选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的开发。阿斯利康一位负责人也曾说到,要“把中药的有效成分挖掘出来,供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他们的药物;从西方把成熟的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移植到中国,开发中国人、亚洲人需要的药物”。5.服务集中度较高国际制药企业转移到中国的研发业务,主要集中在几家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如上海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原华大天源)等企业都有相应的外单。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到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通过对这几家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大都是国外留学或在国际制药企业从事多年研发工作的中国人回国创办的企业。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企业的建设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凭借其高层人员在国际制药企业的声誉,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到中国的主要承接商。6.产业链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趋势并存从国际大型CRO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现在国际CRO企业明显向两个方向分化:业务领域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和业务领域综合化的研发外包服务。而对于我国本土CRO来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也正在表现出这两种发展趋势。相对于印度,中国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在于有机化学合成。国内主要的研发人员集中在化学领域,尤其是在化学合成、提取与工艺研发方面。但是在整个新药研发外包的活动中,这一块的份额比较小,有13%左右。国内发展比较早的CRO,主要就是依靠这一业务发展起来,并逐渐累积自己的技术能力。同时,其他一些本土CRO机构亦在自身积累的业务基础上,继续深化稳固自身在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服务优势,比如临床CRO专业化服务机构泰格医药,新药安全性评价专业化服务机构北京昭衍,生物技术药物定制研究服务机构中美奥达,化学创新药定制研究服务机构博腾股份等。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硕果累累,已具备扩大业务链规模的少数CRO企业,如万全科技、药明康德等,正依靠自身在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逐步扩展业务范畴,向综合化方向成功迈进。2010年11月8日,药明康德苏州毒理中心获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优良实验室管理规范(GLP)证书,标志着药明康德在GLP领域的成功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药开发难度逐渐加大,国际上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以年均13%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已达到300多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并且正在表现出地区集中度高、企业层次分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等显著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在短短20年中经历了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过程,虽然发展迅猛,但在国内外医药研发市场中仍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未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扬我国在CRO领域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全面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高我国研发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程度低、CRO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的现状,将医药研发外包作为战略工具,加速创新药物技术的本土化产业实施,以及市场的国际化,推动我国制药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和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医药外包发展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0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