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作者:麻争旗翻开传播学的一般论著不难找到关于符号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各种编解码图式。但是套用已有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问题,因为符号传播的普遍公式是以你知我知的同一符号系统为前提,而跨文化传播的根本使命是要打破语言的阁膜。媒介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也正在这里[1]。如果我们运用符号传播的一般原理,来分析大众媒介的文本读解过程,则可找到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本质规律性。一、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规律1.符号传播的一般原理按照符号学的观点,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人造的符号世界。人创造并使用符号进行交流传播,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所谓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人之所以异于动物,是在于人具有符号化能力,即能用语言符号进行概念化思维。人创造语言及各种非语言符号用以象征意义来进行沟通交流。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它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执行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解码。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把意义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所谓解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所接受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意义。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或意义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显然,决定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是符号——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2]文化学家指出,符号是文化产物,是社会习得,代表的是经验、传统,因而必须为社会所共有。但符号具有抽象性和片面性,人们是用有限的符号来指代那无限的世界、无限的意义。这就不能不造成理解的不确定性。语言本身的线性品质使之只能表达事物的某一偏面而排斥其他方面。[3]正如常言所说,小说说不尽人间故事,诗歌道不尽人世情怀。任何一套符号都不能把一个人的全部感觉和内部的所有活动表达出来。[4]从另一个方面看,代码、语境和意义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相同的代码由于语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5]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以上便是符号传播的一般原理。那么,大众媒介的传播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2.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大众传媒首当其冲的,便是电视。被学术界称之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之理论大师的霍尔(StuartHall)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和流通原理,提出了关于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学说。他把电视话语的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条件。[6]第一阶段是制码--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加工者对世界的看法,如世界观、意识形态等。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代码(code),它是解读符号和话语之前预设的,已经存在于加工者脑海之中,就像作为语言代码的语法。句子要产生意义靠的是语法,电视话语意义的产生则靠的是代码系统。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电视作品一旦完成,即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由于图像话语将三维世界转换成二维平面,它自然就不可能成为它所指的对象或概念,而且现实存在于语言之外,但又不断地由语言或通过语言来表达,所以,意义并非完全由文化代码预设,意义在系统中是由接受代码决定的,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跟所给事实不一定符合,观众完全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思,而且各人得到的意义也并不相同。这就是电视文本的多义性。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这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对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如观众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等。观众面对的不是社会的原始事件,而是加工过的译本。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获得译本的意义。如果观众能够解码,能看懂或消费电视产品的意义,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能够被解码成新话语的原材料。也就是说,意义和信息不是简单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出来:首先产生于制码者对日常生活原材料的编码,其次产生于观众与其他话语的关系之中。霍尔从理论上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即著名的霍尔模式:一是支配-霸权立场,观众的解码立场跟电视制作者的专业制码立场完全一致,制码与解码两相和谐;二是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这是大多数观众的立场,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传受双方处于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三是对立码立场,观众能看出电视话语的制码,但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霍尔模式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即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意识形态被传送后并不等于被接受。传者的解释并不等于接受者的解释。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观众(读者)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有关民族志观众的研究从经验层面为霍尔模式提供了论证。[7]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研究表明,无论电视播出什么样的节目,观众读解的意义未必是制作者的初衷。换句话说,中国引进许多美国的娱乐节目,但广大观众未必接受美国人的观念。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实际上引进节目一般要经过认真的选择和加工(包括译制),观众看到的已经是几度过滤的精华,应该说基本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以上分析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为前提,大家都用同样的语言体系,有人称之为语内交流。对不同的语言体系来说,情况自然要复杂得多。那么,媒介传播是如何克服语言差异的?3.跨越语言障碍:翻译如前文所述,传播学的一般原理未能解决语言障碍的根本问题。麦克卢汉却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推想:今天,计算机展示了瞬间将一种代码和语言翻译成任何其他代码或语言的前景。[8]作为译制工作者理应为之惊喜,因为千百年来,无数的翻译家为了文化间的沟通而呕心沥血,其工作之艰辛往往令人生畏。计算机作为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有如此神力,大可让译制人员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可惜这个理想至今仍遥不可及。早在50年代,美国投巨资研制机器翻译系统,数年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电脑专家不断研制文曲星、快译通之类的翻译器,结果非旦没有取代翻译,实际从事翻译的人数却逐年成倍地增加,仅2001年北京注册的翻译公司就有109家。正是这群默默无闻的人们以不屈不挠的劳动谱写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真实篇章。而麦克卢汉对翻译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爱:一方面他幻想着机器取代论,同时又企盼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似乎不是翻译,而是绕开语言去支持一种普遍的寰宇意识,即所谓集体无意识的无言语状况。[9]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学者忽视了制约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要素:语言差异。答案在哪里?答案正是麦氏欲以取代或绕开的翻译。翻译是中介,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那么,翻译是如何参与符号传播过程的?4.翻译二度编码论如前文所述,在同一语言系统下,符号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系统,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次转换。如果甲、乙双方分处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上述过程就无法实现。这时,翻译便站在甲乙之间,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身份:先是作为甲的受者,对甲传来的符号进行解码,这就是理解。然后又作为乙的传者,把从甲那里理解了的意义进行编码,编成乙可以接受、理解的符号,传给乙,这就是表达。可见,翻译的劳动不是简单的转换,即如字典里所说的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的活计相当于甲乙工作的总和:先和甲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共同完成一次符号化过程,紧接着又和乙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合作完成又一次符号化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翻译所进行的两次符号化过程称为二度符号化。当然,翻译用来编码的意义不是自己的主观意义,也不应该是自己的意义,而是从甲传来的符号里面解码出来的意义,这个意义已由甲进行了一次编码,所以,翻译对这个意义的编码就是二度编码,于是,我们把翻译的这种特殊符号化活动概称为二度编码,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翻译二度编码论。人们对翻译可能产生现象的、片面的认识,因为人们一般只见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穿梭,却很少洞入到翻译的内心深处去体察那艰难、复杂的解码、编码活动。正是翻译家们这种特殊的二度编码活动冲破了语言的障碍,开通了跨文化传播的渠道。翻译家们也正是以这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为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二、翻译家的使命如前所述,翻译家通过二度编码的创造性劳动使跨语际、跨文化的交流传播成为了可能。那么,通过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麦克卢汉在论述媒介即讯息时,为了突出媒介的决定作用,引用了一个经典例子:一位非洲人费尽心思每晚必听BBC的新闻节目,虽然一句话也听不懂。但每晚7点准时听见那声音,对他是至关重要的。[10]我们的问题是,既然听不懂,那么BBC的新闻节目,或是换成其他任何语言、任何内容的节目,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再进一步,被称为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所进行的艰苦繁重、不屈不挠的译制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1.我们为什么要译制?有一些年轻朋友经常说要看就是原汁原味的,译制的没意思。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但是把它认识清楚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先不说译制本身具有的艺术品质,也不谈前文讲到的文化版图的大道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语言的问题,也许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报纸,如果头版登的是中文关于甲A联赛的近况,二版登的是意大利文关于意甲的赛事,三版变成德文关于德甲的球讯,四版换上朝鲜文有关亚运会的报道……中国球谜还会买这种报纸吗?是谁又是怎样把信息转换成你我认同的文字符号?再比如广播,如果7点播出普什图语有关拉登的近况,8点讲的是土耳其语关于东突组织的内幕,9点变为印度语有关印巴边界的冲突……国内听众还会喜欢从收音机里听消息吗?是谁又是怎样把信息转换成大家都懂的声音符号?显然不时媒介,因为到目前为止,什么媒介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神通。我们再来谈电视的引进节目。电视引进节目可大致分三类播出:一是完全译制型,这是绝大多数,经过了翻译和配音;二是原声加中文字幕,此类节目的比例也不少,当然字幕也离不开翻译的功劳;第三便是拿来就播,原汁原味。有一些年轻朋友经常说要看就是原汁原味的,译制的没意思。那么,主张不要译制的朋友最喜欢哪一种呢?是第三种吗?应该是,可惜事实依据并不充分。引进节目不仅有英文的好莱坞大片,还有日文的系列片,韩文的家庭剧,还有墨西哥的室内剧,还有来自俄国的、印度的、巴基斯坦的、法国的……您能听得习惯吗?如果是第二种,也就是还听这些声音,但有了经翻译加工的中文字幕,看懂是没什么问题了,不过您得有个好耐性:养成一边忙着追字幕,一边跟那些陌生的环境混眼熟,同时还要跟那些陌生的话语混耳熟。您能把中文字幕跟剧中人物讲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越南文、泰米尔文……这些语言时的口型、表情进行正确对位吗?这还只是对成人而言,或者包括一部分懂外语的朋友。如果是动画片,比如让蜡笔小新讲他原汁原味的日语,小朋友们听得习惯吗?即便再加上翻译好的中文字幕,还能有那么多的小观众吗?由此来看,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观众并非多数,更不可能是包括小朋友在内的绝大多数。现在剩下的就只有第一种了,我们只好委屈一下,接受配音译制吧。人们对译制的质量提出了许多批评,这其实才是问题的根本。过去人们看《魂断蓝桥》,恐怕没有谁提出想看原版的要求。随着引进节目的猛增,译制力量日显薄弱,结果译制市场混乱,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尤其是盗版片,先不说版权的问题,也不说画面等因素,光看中文字幕:很少有规范的、像样的,有的荒唐不稽、有的粗俗不堪,即使能勉强看过去的,多数也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怎么不让人对译制产生怀疑呢?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译制问题的关注恰恰说明译制的重要性,也说明加强译制工作的必要性。好的译制片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居里夫人》的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李岚清同志十分赞赏《居里夫人》的翻译和配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他对翻译说,你翻译得很好,你感动了我,也感动了观众。他还说,江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李岚清同志认为,好的译制片能起到教育青少年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他指出,搞好译制工作是大有前途的事情。[11]可见,译制作为对影视语言文本的二度编码,是影视媒介跨文化传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媒
本文标题:翻译二度编码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2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