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绪言一、工艺美术与时代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国力鼎盛。两个举措:1)儒家文化:工艺美术表现礼教;2)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绪言二、生产格局生产中心:黄河中下游,今豫、鲁与冀晋南部。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高档制作)蜀地:地远路险,运送困难,产品材料高贵官府:管理:官署---工匠中央:隶属少府,尚方、织室(一度分为东织、细织)、东园。地方:一些原材料充裕、手工业发达郡县,仅《汉书。地理志》记载便有十几处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绪言产品:奢侈品,多供皇家,少数出卖。分工:分工细密,规模大,西汉元帝,齐三服官各工匠数千,耗资巨大,西汉蜀郡、广汉郡,一年耗线各五百万造金银器,少府所属三工宫、两织室一年耗线各五千万。民间:农村:纺织城市:作坊众多,产品齐全,部分高档产品还大量进入帝王家,部分高官显贵私人作坊规模很大,西汉张安世、东汉郭况制作的家童都有数百人。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绪言一、引言材料:丝(最重要,大发展)、麻、葛、毛、棉丝绸规格(战国→北魏),“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约51×924cm)。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公元前168年稍晚):衣物58件。品种:绢、纱、绮、锦、绦。装饰:织纹、刺绣、印染。东汉:新疆及甘肃,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叙利亚、朝鲜。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毛织物:麻、葛、棉、通常不施装饰,西北地区见异域刻毛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等丝制品。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个图案,同一个色彩,形成直线排列。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又信期绣、长寿秀、乘云绣。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二、著名丝绸产地。(一)都城:咸阳、长安、洛阳东汉:大司农属下,平准令掌管织物染色。(二)临淄:因当地原料充足、优良、且丝织技艺高超,汉设齐三服官,为皇家织造,西汉中期,最盛。春献冠幘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三)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四)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湘鄂江浙等有一定规模。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三)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四)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湘鄂江浙等有一定规模。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三、著名丝绸品种(一)素、绢、縑纨素:洁白平纹丝织物,又称“素”、“纨”,满城汉墓玉衣里衬垫物,每平方厘米经丝200,纬丝90.素的纬丝密度大,约是经丝一半。縑:平纹,双经丝或双纬丝织就,更致密坚实,满城汉墓玉衣左袴筒丝绸残片,每平方厘米经丝75,双股纬丝30.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二)纱、縠纱:组织较稀疏。马王堆1号汉墓里的素纱禅衣。连同领袖的锦边,重仅49克,结构紧密细致,孔眼均齐清晰。如此,并不靠降低经纬密度(其经纬均为厘米62根),而凭丝线的纤细,作品薄如蝉翼,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縠:因经纬加捻,且捻向、捻度不同而表面起绉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1素纱褝衣(三)罗、绮、绫罗:以绞经法织出,其孔隙为椒眼状,汉罗基本是二经绞罗或四经绞罗,若织四经绞罗组织为地纹,织二经绞罗组织委花纹,则成花罗(又称“纹罗”)。罗绮并称,概指高档丝绸。绮:汉代平纹地上起斜纹花,无实物而有文献。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四)锦、绦锦:两种以上彩色四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汉锦:经丝显花(经锦),二色锦或三色锦,少有超过五色。地位:价格昂---用料、作工皆费声誉高---丝绸高档品种影响大----装饰最具代表性绒圈锦花楼装置,双经织成,织物表面绒线凸起,图案立体。绦:带状编织物,常为丝质,代表: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千金绦”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2几何纹绒圈锦局部第四章秦汉4·3“千金绦”两种(摹写图)四、印染管理:政府鼓励染料种植,官府有染色机构。西汉:“未央宫有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东汉:大司农辖平准令,“掌知物价,主染练,作采色”。染色的意义:审美、礼制(别等级、分贵贱)古人在正是场合的衣着常有着严格的色彩限制,与款式、质料、品种、图案一样,色彩也是别等级、分贵贱的基本标志。使用色彩的多少盒种类也因身份而不同。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燃料:植物性为主(蓝草、栀子、红花、皂斗等),马王堆1、3号墓,丝绸颜色36种。所用燃料多为茜草、栀子和靛蓝等植物燃料,涂染的作品则使用朱砂、绢云母等矿物颜料。印染图案: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间色则是用两种正色调和出的。染蓝色(青)主要用从马蓝等蓝草中提取靛蓝,染黄色主要用栀子等,染红紫色主要用茜草和从西域引入的红花,染黑色主要用皂豆,染白色则主要用胡粉,绢云母等矿物颜料。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南越王墓:一套两块青铜凸花印版马王堆1号墓:两种印花纱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4印花敷彩纱局部五、刺绣制作费工耗材,地位重要,邓皇后时“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縠”等“皆绝不作”,刘邦令商贾“毋得衣锦绣绮縠”西汉:马王堆信期、长寿、乘云、茱萸纹、方棋纹,三种刺绣的花纹虽不尽旧同,但无论纹样还是构图,都飘逸俊秀,缭绕漫卷,大有风云流动之感,信期绣的花纹尤其细密,表现也最突出。三种刺绣都有漩涡状纹样。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5烟色绢地信期绣第四章秦汉4·6黄绢地长寿绣第四章秦汉4·7黄绮地乘云绣东汉:新疆尼雅花草、鸟、兔。针法:辫(锁)绣居多,偶见平绣。丝绸是最具展示性的高档服用面料,其装饰荟萃了艺术的精华,标志着时代的潮流,积极传播着新式样,对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影响巨大,从汉特别到东汉开始,这已愈发明显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8铺绒绣六、丝绸图案品种:除印花和刺绣外,带图案的主要是锦。虽然罗、绮也会带织纹,但不仅发现数量较少,且图案种类也远不及锦丰富。西汉(马王堆1号)几何纹:最多,菱纹为典型,常见符合菱纹(杯文),变化多,即以大菱纹居中,两侧各套一个小菱纹,形象类似耳杯,复合菱纹以粗细线条间隔表现,即严整精致,又虚实相生、浓淡相间的意趣,形象虽然单纯,变化却相当丰富。夔纹还用做轮廓,以包围对鸟等主纹。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9菱纹罗(局部)动物纹:不多,对鸟、凫鸟、豹、鹿、夔龙,对鸟优美秀逸,其他颇呆板。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10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植物纹:甚少,唯一可辨识的是茱萸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11绢地茱萸纹绣云气纹:线形的舒卷起伏,两汉最有代表性的纹样,成熟不晚于战国,两汉大盛,神仙思想。较少单独组成团,常串联瑞兽灵禽,增加图案动感,既分割画面,又使效果统一。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第四章秦汉4·12对羊纹锦局部东汉(新疆出土物为代表):动物纹:量大,走兽为主,常见几种动物组成图案,寄托对灵瑞吉祥的向往,走兽纹样时时生翼,受西方的格里芬影响。人物纹:偶尔出现吉祥语:表达对人生美满、家庭幸福、国家兴旺的期望面貌:题材繁满紧凑。动物形象美美夸张变形,强调动态省略细节,富装饰性。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4·13“永昌”锦局部第四章秦汉两汉差异(马王堆—西北):品种:西汉锦少,东汉锦多构图:西汉常为散点,东汉多为四方连续题材:西汉动物少,禽为主,东汉动物多,兽为主原因:时代先后、地域悬隔、民族不同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4·14“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局部第四章秦汉七、毛、棉织物毛织物:出产地:游牧:西北、北方、西南。农耕:汉族,织褐(粗糙)品种:罽、西域风刻毛、栽绒花毯。刻毛:通经断纬,西北传统,至南北朝图案仍为西方样式。技术启发唐代刻丝。。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4·15晕拉绒花卉纹刻毛第四章秦汉棉织物:发展:约东汉:于西北、西南出啊先,晚于西亚、东南亚和北非曹丕称道的鲜洁白叠(即棉布)应产自吐鲁番。出土:楼兰遗址、民丰东汉墓:白底印蓝花。第四章秦汉第二节织绣印染4·16印花棉布第四章秦汉一、引言发展: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巅峰。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数量减少,装饰趋于简素,虽几件精细之作,已难改式微的大局。生产格局: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生产格局:官: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右工。地方:蜀郡、广汉郡工官(声誉高,供宫廷),分工细密,检验严格。民:民间:广布,偏远广州、桂平,扬州、成都最优。发展:东汉中期前,官府新盛,而后豪强地主取代。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精细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议论固然夸张,但也说明了高档漆器的精细考究。价格不菲:“木器髤者千枚,..........亦比千乘之家”;“一文杯得铜杯十”,平民用器价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与“白素一丈”相当。坚实耐用:平壤西汉墓,漆杯纪年铭相距80余年;贵州清镇,西汉漆器出土于东汉墓葬。上层大量占有:马王堆三墓---700余件,新莽初年常乐室,漆盘至少几千只。主要出土:湘鄂川苏皖,朝鲜、蒙古。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二、制胎与造型制胎:胎质:木和夹贮为主,少数以竹为胎。主流:到西汉前期,木胎居多,以后,夹贮胎增多。木胎: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斫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匜、案,亦较厚重;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卮等,较轻巧。夹贮胎:后世又称“脱胎”,做法,以木或泥做内胎,以涂漆灰和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内胎,在麻布壳上髤漆。颇轻巧。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4·17彩绘云气纹漆案及所托杯盘第四章秦汉发展,初见于战国,渐渐流行;魏晋以来,常做佛像;入清,福州以之文明。造型:种类:饮食器为主,又有博具、乐器、文具、兵器、家具及车舆和棺橔。饮食器:常见鼎、钫、钟、壶、盒、卮、耳杯、盘、盂、匜、勺、匕、具杯盒等:鼎、钟、钫、耳杯等造型、体量与青铜器相仿。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4·18彩绘云气纹漆鼎第四章秦汉4·19彩绘云气纹漆钫第四章秦汉优秀设计:装酒具的具杯盒、装梳妆品的多子奁;在较大的容器内,紧密防止多件小容器,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适用性极强。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4·20锥画几何纹三角形漆壶第四章秦汉4·21彩绘朱雀纹漆盒第四章秦汉4·22彩绘云气纹双层九子漆奁第四章秦汉三、技法与装饰1、技法方面:①彩绘:为主要手法。颜色数十种,黑、红居多。手法:绘花形象自由,印花匀整规矩,同样以色漆做出图案的还有印花。它用蘸色漆的印模做成,图案主要为线条匀整规矩的同心圆,这种做法应出现在西汉晚期。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②锥画:即针刻。做法:于未干透漆膜上锈刻图案。效果: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发展:西汉初期,已知最早;西汉中期,戗金(在纹路内填金箔);西汉后期,极盛。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4·23锥画漆盖罐第四章秦汉③金银箔贴花(金箔):做法:器表贴附各种图形的金银箔片,涂几道与地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再打磨掉金银箔上的漆。发展:西汉早期出现,西汉中期增多,太呆金银平脱前身。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4·24银扣贴金薄云虡纹漆奁第四章秦汉④镶嵌:材料:金属、玉石、牙骨、琉璃、蚌片等效果:增添了另类材质,丰富了色彩,漆器上的镶嵌物通常形象单纯,金属、骨、蚌之类可以单独做成图案,但玉石、琉璃却更多地成为图案的一部分,甚至是并非图案所必须的点缀。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⑤扣:定义: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材料:金、银、铜(常鎏金,“黄涂”)。发展:战国出现,入汉流行。功能:装饰,加固,耐用。典型:蜀郡、广汉郡工官,元兴元年(105年)停止征调,蜀汉扣器减少。第四章秦汉第三节漆器2、装饰方面①云气纹:云气纹通常纤小,姿态飘逸,不论四方连续、二方连续,布置满密的最常见。如果以灵禽
本文标题:工艺美术史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3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