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模板试卷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模板试卷一、单选题未命名(总共20题,每题2分)1.《左传》记载,晋国与郑国交战前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郡国并行体制形成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促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3.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的记载。《周礼?夏官》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这说明A.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的分封国B.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C.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D.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4.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使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君主增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皇权增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水准上不具有可操作性6.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个变化反映了A.宗法族群观点受到重视B.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C.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7.下图反映的是哪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8.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自给自足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9.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即使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个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10.北宋李觏认为:“一夫之耕,食有佘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由此可知,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的负担较重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D.自然灾害较为频繁11.《景德镇陶录》载:“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人陶氏所烧造。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这反映唐朝时期的景德镇A.以生产白瓷名闻天下B.制瓷业以私营为主C.瓷器生产的规模较大D.制瓷业已具备较高的技艺1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13.《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C.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化管理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1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个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B.指南针尚未广泛用于航海C.北方少数民族的肆意侵扰D.理学严重束缚了思想观点15.春秋时期,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认为“民无信不立”,“正而不诈”是基本的作战准则,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则认为“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这个观点的变化表明A.诸侯争霸抑制民本思想B.社会思潮受制于时代发展C.儒学变迁注重历史传承D.社会转型助推军事体制变革16.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B.促动儒家思想的传播C.增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17.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对这些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B.明清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C.统治者推行开明和开放的外交政策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18.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对历史发展及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没有因为这样伟大的技术发明而使社会产生伟大的变革。这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B.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C.科举制的盛行D.封建制度根深蒂固19.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20.东汉王延寿认为绘画的作用是“恶以戒世,善以示后;”曹植说:存于鉴戒者,图画也”。两人都在一定水准上肯定了绘画的A.收藏价值B.奖惩职责C.审美情趣D.伦理功能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未命名(共4题,每题15分)2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增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合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水准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即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实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所以地方权重之弊能够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补充。——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9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6分)材料二即使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个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个状况完全被打破了。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对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宋明以来很多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23.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5分)(2)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出现黄金时代的政治原因。(4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统一思想的措施,这个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了增强君权提出的主张。(2分)24.[历史一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近代职业教育首先是从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特色的洋务学堂开始的,肇始于福州船政学堂。清末统治阶级引入西学课程,虽然经历了翻译之学、制器之学、政治之学到技艺之学的理解过程,但在某种水准上仍停留于采取新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士”的层面,改革的目的是补充空疏陈腐的传统教育内容的不足。所以,在课程组织、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人们仍习惯于科举制度下书院教育模式,重记诵、轻实践,从洋务学堂到维新学堂都难逾越这种传统。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我国全面推广学校教育的榜样,新学制成为实施实业教育课程的行动纲领。从壬寅学制到癸卵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几任政府一致地将实业教育摆到了“救国”的突出位置。——摘编自夏英《在挣扎中前行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近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近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8分)【答案】1.A【解析】【详解】根据“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当时晋国将军功作为分封的依据,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实行分封的制度,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选A项;郡县制全面推行是秦朝建立以后,郡国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模板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0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