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认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遭受了一些挫折。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然而,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五千多亿元,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比西方国家至少落后了5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历史证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目标。第四,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也曾出现过失误,未能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使自己长期处于与世界隔绝或半隔绝的状态,拉大了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实现全面的拨乱反正,制定了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冲破了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外资,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得到提高。历史经验证明,在坚持独立自主方针的前提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加速地向前发展。第五,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经济、政治和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显而易见,在邓小平看来,经济的现代化--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0,人的现代化--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全方位任务和目标。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不是完整的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经济的现代化过多,强调政治和人的现代化过少,因而曾出现过抓物质文明一手硬,抓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现象。在中共十三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政治路线,强调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容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第六,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不可指望一蹴而就。毛泽东在1962年1月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这种基本特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无疑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毛泽东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时,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历史事实表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过去,由于我们忽视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这一国情,片面追求经济的高指标和高速度,幻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了1958年大跃进和1978年洋跃进的失误,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不但未能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七,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0世纪80年代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曾出现削弱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导致了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局面,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个教训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启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进入了一个自主发展的阶段,与世界和亚洲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相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极为艰难和曲折的,其一个半世纪的坎坷历程给世人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现代性积累甚少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人口多,底子薄,没有多少现代性积累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一度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化发生之前的人口急剧增长,使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潜力几乎被耗尽,人们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且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庞大人口的基本需求成为了现代化工业生产所需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西方主要工业国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大约已经达到200美元至250美元,有的高达400美元至500美元,而中国按照各种估算都未超过100美元。可以说,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在外来压力的挑战下强行启动的。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时,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即使在现代化起步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传统的因素仍然占据着优势。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商品率才刚刚达到或超过50%,直到1998年,中国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才超过60%。而农民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发展,才从1978年的59%降到1997年的3013%。在质量上,尽管现代性因素从19世纪中叶起就逐步出现并发展壮大。直到今天,中国社会在整体上还不能被称为现代社会,广大的农村更是如此。总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下才启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远未准备就绪,其现代性的因素积累太少。因此,中国在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在诸多挫折中艰难推进的。在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内忧和外患交织在一起,矛盾错综复杂。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不免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要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要艰难得多。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连年的战争,使中国的经济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在1957年以后,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遭到了严重的挫折。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现代化才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引下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要稳步而健康地发展,就要尽量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现代化运动。第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要与国情相适应。美国学者摩尔在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时指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存在三种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其一,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即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议会民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其二,半截子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来自上层的保守革命,也就是德国和日本资本主义与反动的法西斯结合的发展模式;其三,自下而上发动农民革命为主的道路,也就是俄国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摩尔认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即一个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会改变下一阶段另一国家按同一方式处理问题的程序,没有英国先行的民主方式的现代化,不大可能出现德国和日本所采取的反动方式,没有资本主义的经验与反面的教训,共产主义的方式纵然出现,也会全然不同。这话在现在看来,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纵观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尽管中国现代化的实际目标是向工业社会过渡,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却处于不断探索与变换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最早是单纯学习西方的工业器物;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戊戌维新时期,则力图效仿日本,走君主立宪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又转而学习法国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并推翻了传统的宗法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共和国。随后又是遭遇军阀割据和国民党黑暗统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50年代初期走上了以苏联工业化模式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此后,从50年代中期起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即是一个对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仿效和转换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自己发展之路的艰难选择过程。只有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才能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四,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传统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因素。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尤其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时,久未作出强有力的反应,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两千多年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以及思想僵化的君主专制制度与儒家伦理,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朝野仍然将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0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