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富国强民和中国国情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是什么?a)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三是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b)四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c)五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2.什么是强国富民和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要点)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国情:一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地理、历史和时代条件。如何认识:从经济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富有国—我国是贫穷国。从社会发展角度:发达国家是理性社会—我国是伦理社会。思维方式:隧道式转变为立体式,两分法转变为三分法。3.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4.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5.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6.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答案要点:时代背景——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发展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理论发展第二阶段,90年代一计划于市场的关系为主线的经济理论发展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委主线的经济理论发展特点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既关注生产关系也关注资源配置第二,从封笔走向开放——马经与西经并存第三,从纯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经济学方法多元化第二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名称解释:1、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2、市场机制: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3、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5、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的市场化改革。1.如何正确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4)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2.阐述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三是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3.请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4.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4)第四阶段:1992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5.论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6.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要点(1)特点: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从上到下的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三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四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第三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一、名词解释:1、华盛顿共识: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北京共识: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2、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3、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5、宪法秩序: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6、“诺思悖论”: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1.试比较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差异(1)激进式改革: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主要内容: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2)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试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一是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由于财政包干体制使GDP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非常重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双重功能。作为权利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透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作为企业家,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二是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
本文标题:校考社经复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1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