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1绪论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848年)。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1、社会阶级三大工人运动:(1)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2)1836年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3)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运动。2、三大自然科学:(1)细胞学说;(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生物进化论(达尔文)。3、最直接影响的三大理论:(1)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2)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三大代表)——威廉·配第至亚当·斯密《国富论》至大卫·李嘉图。(3)19世纪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理论,还包括继承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核心。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2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3、科学性(1)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广泛性),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2)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3)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六、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最高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精神与物质的问题、意识与实践的问题)。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则为唯物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则是唯心主义)。2、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观意识能反映物质的存在则为可知论)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三、唯心主义(一元论)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心想的、感觉的、经验夸大为唯一的实在。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等。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例:天理、理念、神学说)四、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形式: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中国的“五行学说”“元气说”,古希腊的“原子论”)。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统一于物质,是运动发展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3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六、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1、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七、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八、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1、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理解绝对运动。九、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一直向前)。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三维性(立体)。十、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十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2、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例:鸡蛋(旧事物)经孵化后变成小鸡(新事物),就是发展过程。但小鸡的成长过程则不是。十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十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实质与核心)。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十四、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教导人们学会分析解决矛盾。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十五、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之首)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依存、渗透、包含)和斗争性(排斥、对立、差异)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1)矛盾双方想到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大—小、胜—败、乐—悲)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1)量变;(2)质变。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形式:(1)不同事物的区别;(2)同类事物的区别;(3)同一事物内部的区别。(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互相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5(2)互相区别(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3)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可能变为特殊性)。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联系、区别、转化)十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2、外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十七、质量互变规律(三大规律之二)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简述)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1、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2、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十八、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之三)。(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简述)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3、作为发展、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扬弃。(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例如:麦粒——麦苗——麦粒十九、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其他范畴。(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是相互作用的。(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6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要补充,相互转化)。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偶然受必然性支配,必然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偶然是必然的补充)(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1、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可能必理目前不存在的,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2、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3、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是对立的统一;2、是相互作用的;3、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五)、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是相互区别、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平静的)。2、相互联系、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依赖于本质)。二十、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二十一、意识的本质(简述):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作用(能动性):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二十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7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2、认识关系;3、相互作用关系。三、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高级阶段)。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区别(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反映)。2、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二者相互渗透。五、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七、真理的属性。2018自考交流QQ群:315613267,免费领取各专业历年真题,10G自考备战资料!8(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二)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三)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2、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2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