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鱼病产生原因控制方法内容提要.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鱼病的定义: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鱼新陈代谢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象.鱼病的发生原因: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一、鱼类致病的外在因素(一)生物因素病原体微生物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细菌:如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真菌:如水霉、绵霉等单细胞藻类:如赤潮藻类寄生虫原生动物: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蠕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1、水温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1)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2)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3)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二)理化因素..水色与浮游生物在养鱼水体中,水色的形成和变化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变化引起的。养鱼的水体应保持肥、活、嫩、爽。肥:水色浓、浮游生物含量丰富;活:水色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为早上清淡,中午和下午水色变浓;嫩:水色好,一般为茶褐色、油绿色、黄褐色;爽:无杂物漂浮物。.2.水质-酸碱度、溶氧量(不足:浮头、泛池,过多:氧泡病)含氨量等溶解氧水中溶解氧与鱼类生长、生存的关系,氧气是鱼类生存、生长所必需的气体。水中缺氧会造成池鱼生长缓慢易患病、浮头、甚至窒息死亡。溶氧过饱和使鱼易产生气泡病。.pH值水体pH值与鱼类生存、生长的关系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pH值在6.5-8.5范围内。过酸(pH值6.5以下)能侵蚀鳃组织,使鳃组织发生凝血性坏死;同时酸的阳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导致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过碱(pH值8.5以上)能使鳃分泌物发生凝结,使鱼呼吸受阻死亡。.H2S存在形式:H2S、HS-、S2-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6.3ppm:鲤鱼死亡;≥4.3ppm:金鱼死亡;≥1ppm: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0.05ppm转化:H2SHS-+H+、HS-S2-+H+来源:a.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b.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c.水体偏酸:HS-和S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水体H2S的消除方法a.升高水体的pHb.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充氧)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c.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d.化学固定法:使H2S生成无毒的沉淀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Fe2++S2-=FeS(沉淀)e.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NH3-N存在形式:a.NH3(游离态):毒性大b.NH4+(离子态):毒性小c.两种形式的转化:NH3+H2OOH-+NH4+来源:a.环境严重缺氧: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NH3;b.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之一防治:a.增氧;b.降低pH值;c.生物处理(光合细菌).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a.饮用水:≤0.3ppm(卫生部标准)b.鲢、鳙幼鱼:≥0.35ppm即死亡c.室内实验常因自来水中余氯的影响而失败补救办法:a.用陈水(自来水过夜);b.用药物:加入7ppm的Na2S2O3.(三)人为因素1、削弱鱼类的体质,降低抗病力(1)放养密度不恰当(2)混养比例不合理(3)饲养工作不正常(4)技术操作不细致(5)药物使用不当.2、有毒物质的进入,促使环境恶化(1)有毒废水的排入(2)水质底质的恶化3、管理不善,病原体得以传播(1)使用污染的饵、肥(2)病鱼尸体任意丢弃(3)排、注水处理不当..二、鱼类致病的内在因素內在因素-------内源性疾病(一)种群因素:鲢、鳙与草鱼出血病(二)个体因素:体质、健康因素(三)年龄因素:因衰老、新陈代谢而引起病变。白头白嘴病感染6cm以下的幼鱼,九江头槽虫感染10cm以下的草鱼.三、表现方式鱼病在时间上:(一)急性型:数天到一两周(二)亚急性型:2周以上(三)慢性型:较长,数月(四)潜伏性型:条件适宜才显露症状.鱼病在鱼况上:1.活动情况失常。生病的鱼一般离群独游,它们或在水面池边缓慢游动,或忽上忽下;有的身体失去平衡侧卧,或在水中打转;有的甚至在水中狂游等。2.身体的形态和外表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多数病鱼会出现体质虚弱,头大身小,颜色发黑或者局部变淡或变红。3.吃食能力下降或不吃食。在养殖过程的早、中、晚巡塘时,如果发现鱼群中有上述现象,初步可判断鱼是生病了,但患什么病还要调查了解病因和病症,采取措施,抓紧治疗。.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不仅在体内外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发病,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批死亡;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因此,迅速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水温25℃以上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病情减弱或停止。但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适于生长和繁殖的水温在15~25℃,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了解饲养管理情况•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投饵量过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形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给病原微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发病。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一)疾病的诊断(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病灶或病变部位)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四.疾病的控制.(二)疾病的诊断流程宏观观察诊断: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寄生虫)。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3.调查水体环境因子4.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鱼体检查体表检查先肉眼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鳃盖、鳞片、皮肤、鳍有无充血、发炎、颜色变白或变黑、粘液增多、皮肤粗糙、肿胀、溃烂、小点、增生物、眼睛浑浊、眼睛突出、鳞片竖立、腹部膨大、鳍条破碎、残缺不全、畸形、肛门红肿等异状,及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口腔及鳃检查•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发炎、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变成深浅不一、鳃丝腐烂及大型寄生虫(如中华鱼蚤、锚头鱼蚤)、胞囊等;然后再在载玻片上放一滴清水,刮取病灶部分粘液或剪取少量鳃丝,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鱼苗、鱼种即使肉眼看不到异状、也必须剪取鳃丝进行镜检,因鱼苗、鱼种的鳃上寄生虫病很多,有些又没有十分明显症状。.内脏检查将鱼的腹部剪开,检查腹腔内是否有腹水,然后剪去一侧体壁,用肉眼观察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膜、脂肪组织等是否充血,各内脏有无异状,如肠某一段特别膨大,肝脏肿大、淤血、有坏死病灶等,然后将各内脏分开。一般作为鱼病诊断,如肉眼看不出有异状,就主要检查肠。将肠剖开,先用肉眼检查肠内有无食物,粘液多否,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有无白色小点,有无大型寄生虫等;.如仍未检查出患什么病,就应进一步检查肝、脾、肾、胆、鳔、心脏、脑、肌肉、骨骼等。由细菌、病毒引起的鱼病,目前一般采用肉眼观察诊断,而准确的诊断方法(尤其是有些疾病的症状较近似时)应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中和试验法、血清凝集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及病理诊断等。对于鱼类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还要对食物、池水、鱼体进行分析,才能确定。肿瘤须做组织切片来诊断。.二)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1.彻底清淤消毒1)清淤2)药物消毒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保证充足的溶解氧.1)水深的调节2)水色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3)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1)放养密度要合理2)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4.饵料应质优量适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6.操作要细心7.经常进行检查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实施消毒措施.9.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隔离制度.10.定期药物预防11.人工免疫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1)SPR品种的选育(抗特定病毒品种选育)2)杂交育种.三)、疾病的治疗1.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2.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微生物性疾病草鱼出血病:草鱼最严重传染性疾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和草鱼小RNA病毒,双层衣壳,二十面体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20—33度发生,最适27--30人工感染草鱼出血病过程:注射或浸泡GCRV,25—30度从感染到发病4—15天潜伏期—无症状,摄食与活动正常;前驱期—尾鳍末端发黑、体色变暗。停食;发展期—出血症状、离群、反应迟钝或身体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转挣扎死亡主要症状:口腔、下颚、鳃盖、眼眶充血出血,鳍基、腹部、肛门、肌肉充血出血,肠、鳔、胆囊、肝、睥、肾肿大、充血出血分为三种:红肌型、肠炎型、红鳍红鳃盖性病理变化:严重贫血、白细胞数为健康鱼40—60%。各器官小血管广泛受损,产生弥散性凝血,肠粘膜上皮肿胀,充血出血诊断方法:防治方法:清淤、生石灰、疫苗白斑综合征发病期,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10天一次;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制备:0.1%福尔马林灭火,注射和浸泡感染.细菌性烂鳃病:柱状黄杆菌(好气、最适温度28、PH6.8、菌落黄色树根状)草鱼烂鳃病:鱼体发黑尤其头部,名“乌头瘟”,鳍条边缘组织坏死,称“镶边”,鳃盖中间形成透明鳃盖骨头,称“开天窗”流行情况:温度15—30,季节4—10月,常与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并发。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初步判断,镜检确诊:取鳃上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静置20分钟,观察大量细长滑行杆菌。预防措施:清淤、鱼种下塘前药浴:10ppm漂白粉20—30分钟;15—20ppm高锰酸钾20—30分钟;2–4%食盐5—20分钟;(温度!)发病季节药物预防:食场周围3—6篓,每篓100—150g;每月1—2次生石灰,池水15—20ppm;每周食场周围漂白粉1—2次,每次250—500g治疗方法:外用消毒药物:二氯异氰尿酸0.3--0.6ppm;三氯异氰尿酸0.1--0.5ppm;二氧化氯50—100g/亩;高温时期没半个月遍撒一次,病情严重时,每天一次,连用3天,任选其一。内服药:任选其一;磺胺类-2,6-二甲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mg/d.kgbw,连用5—7天;氟哌酸10--30mg/d.kgbw,连用3—5天;抗生素类:卡拉霉素10--30mg/d.kgbw,连用3—5天..细菌性肠炎:豚鼠气单胞菌,最适25度,PH6-12,危害1-2龄草鱼。诊断方法:
本文标题: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6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