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张丽华(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3书院暨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由于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使得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格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或取向。本文阐述了当前人格研究的经典范式与新范式,提出了人格研究的基本研究取向,试图探讨人格形成的实质,揭示人格研究中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关键词〕人格;范式;取向〔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064(2005)0220053204一、引言20世纪早期,人格心理学曾以其研究课题的广泛与跨学科的地位而盛行于世。但是后来,由于其跨学科研究的减少而逐渐被心理学家们认为它不是一门不断积累的科学,而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的集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跨文化研究都支持了人格特质的“大五”因素模型,使得人格特质论的研究再次成为人格结构研究的典型代表,并因此极大地激发了人格心理学家从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逐渐显示出其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也开始走出低谷。从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的基本取向或方法出发,探讨人格形成的实质,揭示人格的基本维度和基本特征,这是当前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重点。二、人格研究的基本范式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人格心理学是唯一建立在多种不同范式之上的研究领域。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中被公认的或共同接受的理论观点,它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策略或取向[1]。有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是暂时现象,随着人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会出现那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统一的范式[2]。Epstain曾经指出[3],人格心理学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没有一个大的人格理论可以有效地与经典理论争论,人格心理学缺少一个大理论或统一的思路来具体指导人格研究。不过,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人格研究的多范式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并全面地解释丰富而复杂的人格问题。当前,人格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多样性表现为传统范式在原有基础上扩展了各自的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又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一)人格研究的经典范式及其发展。1.精神分析范式。这一范式由弗洛伊德创立,后期由荣格、阿德勒、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该范式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性本能和潜意识的能量,强调个体生活的早期经验、由自卑情结而导致的追求优越、心理防卫机制等因素在儿童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影响。这一范式采取临床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梦的解析、自由联想、投射测验等具体的评价、分析技术来获得个体潜意识层面的情感体验信息。该范式由于没有进行实证研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质疑。但是,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个体无意识的想法(如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信息)其实对个体行为还是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样一种分类观预示了当前认知的平行分类模型的存在[4],这一点可能也是该范式弥久不衰的原因吧!2.特质论范式。这一范式的代表人物有奥尔伯特、卡特尔以及后来的“大五”、“大七”因素模型的研究者。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特质论范式的基本·53·3〔收稿日期〕2005201230〔作者简介〕张丽华(19642),女,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个性发展、学习与认知。.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特质论范式在早期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量表等方法来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人格的个体差异研究的盛行,西方一些特质心理学家主张使用同伴提名法来研究儿童人格结构,以弥补成人评定方法的不足[5]。另外,该范式也开始综合使用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研究人格特质。但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和变量控制的困难,人格特质的生理研究目前还难以有所进展。特质论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建构大而全的理论,而是注重在具体情境中研究具体的特质问题,这似乎已成为该范式发展的主流趋势。3.行为主义范式。这一范式最初产生于沃森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个体内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种行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的习得,强调采用更加严格的实验法。20世纪50年代,这一范式开始转向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即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后来,米契尔又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足。特质论把行为倾向的跨情境的一致性作为人格,而对情境间的差异则不予以考虑。米契尔则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客观情境赋予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人对情境的解释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米契尔把认知的概念置于了人格研究的核心地位。这一做法可以说是行为范式发展的一大进步。4.人本主义范式。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这一范式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当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径。人本主义者对人类自然本性抱着乐观态度,对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以心理健康者为研究对象。马斯洛曾指出,我们必须研究最好的、最健康的、最成熟的人类榜样。这在某种程度上既矫正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特质,又使得人格研究摆脱了精神分析悲观绝望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这一范式主张采用访谈、自我报告、自由联想、投射技术、传记分析等方法。它对人格的解释虽然是主观主义的,但它的哲学思想(即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所强调的直接研究和描述意识到的现象,以及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性”的存在是人格研究的基本课题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相比较而言,以上四种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侧重。精神范式关注的是人格发生的动力的探讨,特质论范式重视人格结构的静态画面的研究和描述,行为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范式则试图从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格存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二)人格研究的新范式。1.社会———认知范式。这一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研究个体的人格,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在阐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班杜拉与米契尔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认知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人与环境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还不十分清楚。另外,在研究中,他们还试图寻求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不过,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这一范式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这一范式来源于特质论范式所使用的特质研究方法,强调个体行为模式差异的生理起源。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人格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可能的事情。已有的研究发现[4],人类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性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解剖点,如杏仁核对人的攻击性和某些情绪性有重要影响作用。目前,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比较盛行。它的目的就是分析在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中,能够分别用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的程度,但它更强调遗传的影响。行为遗传学将特质差异归结为三个因素:遗传力、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有人总结了人格五因素个体差异的遗传和环境效应后指出[6]:人格有较大的遗传力,遗传可解释人格个体差异的43%,很少或基本没有能够归结为共享环境效应的成分,非共享环境和测量误差可以解释人格特质差异的51%(Loehlin&Rowe,1992)。行为遗传学既证实了“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观点,同时,又为解决遗传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新途径。但在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上行为遗传的神经结构如何,神经结构又是怎样导致行为反应的产生,·54·.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行为反应倾向又是如何形成了人格特质的,这些都是行为遗传学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加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3.进化心理学范式。这一范式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晶。比如,进化心理学家Buss提出的进化人格理论就认为人格是有生物基础的,正是遗传机制导致了个体人格的差异[7]。这种观点混淆了人与动物间的内在本质区别。虽然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相似性和遗传继承性,但人类毕竟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的最高级生物,所以,除了有遗传的生物特性之外,还有其他灵长类动物所不具有的各种社会性特质。与生物学范式注重个体差异的生理起源不同,进化心理学范式更加强调人类共同行为模式的遗传特点与可能性,强调个体对进化环境的适应,以及在适应过程中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某些行为倾向。这些行为倾向由父代传给子代,以确保子代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人类进化及行为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中,更关注性行为的进化与发展,这似乎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人格研究的基本取向人格研究取向是指在人格研究中所遵循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由于人格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西方人格研究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8,9,10]。(一)人格研究的临床取向。临床研究也称作个案研究,它主要是对个体人格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通过谈话、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搜集人格资料,对个体人格进行定性描述。这一研究虽然能对个体人格多个侧面和人的整体机能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因此而形成较新的理论假设,但是,这一方法所获得的观察结果难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验证。而且,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病态人格的诊断和治疗,能对病态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但从病态人格的个体身上获得的结论是无法推论到正常个体身上的。精神分析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一般采取这种研究取向,弗洛伊德、罗杰斯和凯利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代表。(二)人格研究的相关取向。相关研究取向是借助于测量与统计方法,考察并分析两种心理成分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以揭示心理成分及其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比如,对儿童学习成绩与其人格特征、学业成绩与其智力发展水平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相关研究方法起源于英国的高尔顿,他运用测验、评估、问卷的方法来研究个体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系数的概念,以揭示成组数据之间的定量关系。高尔顿的研究思想后来被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艾森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所继承。斯皮尔曼受高尔顿研究的启发,在对智力进行差异研究时提出了至今仍影响较大的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为后来卡特尔与艾森克进行人格相关研究奠定了统计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提出并编制了著名的“16PF人格问卷”。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三个基本维度,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来测定个体差异。从此,人格心理学家开始把评定问卷作为获得人格数据的主要来源,把因素分析作为主要统计技术与手段,把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从而使人格的特质研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价值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明,但它也具有某些不足之处:第一,它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7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