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教师版)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初级中学)真题真题(教师版)(教师版)试卷题量:21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20分钟测评/引用码:6Lw5w5u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D、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答案】D【解析】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A项“三曹”:曹操、曹植、曹丕;B项“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C项“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故选择D选项。2、教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咏史诗,下列诗歌中适合的一首是( )。A、杜牧《赤壁》B、杜甫《春望》C、文天祥《过零丁洋》D、曹操《观沧海》【答案】A【解析】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的诗歌主题。B、C两项的诗歌是爱国诗,表达爱国之情。D项为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故选择A选项。3、导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选自该散文集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社戏》C、《藤野先生》D、《阿长与山海经》【答案】B【解析】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的作品出处。《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故选择B选项。4、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A、《骆驼祥子》B、《格列佛游记》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威尼斯商人》【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A项《骆驼祥子》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项《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C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成长历程和展示这一代革命青年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D项《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故应选择C选项。5、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坐”的意思,教师引入用法相同的例子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冰释B、雪崩C、蜂拥D、牛饮【答案】B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解析】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题干中“犬坐”是名词做状语,意为“像狗一样坐着”。A项中“冰释”意为“像冰一样融化”。B项中“雪崩”指的是一种自然灾害,没有词类活用。C项“蜂拥”意为“像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迅速聚集”。D项“牛饮”意为“像牛喝水一样放量豪饮”。故选择B选项。6、学生对冒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容易混淆,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练习,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应该使用冒号的是( )。A、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巨大影响。B、这四种权利——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C、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便于对材料作进一步分析。D、某出版社推出“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巴金文选》《冰心文选》《夏衍文选》……这些书都是前人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就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应用破折号。A、B两项均为解释,应用破折号。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部分删去,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冒号后的内容删去。据此排除D.故选择C选项。7、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连词.表示目的,意思是“来”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介词。意思是“因为”C、咨臣以当世之事以:介词.意思是“以为”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介词,意思是“凭借”【答案】A【解析】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B项中的“以”为“介词,凭借”。C项中的“以”为“介词,拿,用”。D项中的“以”为“介词,按照”。故选择A选项。8、学生对“借喻”这一修辞手法不太了解,教师搜集课文中的例子来讲解,下列选项中的语句适合的是(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B、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济南的冬天》)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故乡》)D、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藤萝瀑布》)【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修辞用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同都不出现。A项明喻。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B项暗喻,整个景色比喻成蓝水晶。C项借喻,喻体是“厚障壁”,借其来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D项明喻,紫藤萝比喻成瀑布。故选择C选项。9、某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中国石拱桥》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学习阅读说明文》,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答案】B【解析】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文教材系统。《学习阅读说明文》属于对文体知识的介绍,用于指导说明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属于知识系统。故选择B选项。10、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诊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B、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效果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答案】D【解析】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种类多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故选择D选项。11、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呢?生:辛弃疾。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PPT显示辛弃疾画像、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去叛逆。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48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大家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词的风格?生:壮。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开头介绍辛弃疾的话与语文风格一致B、导语重在激发兴趣,应该更加活泼有趣C、PPT文字经过教师精心加工,富有文采和感染力D、聚焦“壮”字,能够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答案】B【解析】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实际教学的前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B选项强调“活泼有趣”太片面。故选择B选项。12、阅读《石壕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展示?(三位学生展示朗读)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悲切,表现不出老妇人的痛苦和挣扎。大家要体会老妇人的心情——死了两个儿子,生活十分艰难。大家要以悲悯的心态看待老妇人的苦难。老师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老妇人的悲苦挣扎。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对该教育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运用朗读感知课文,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B、朗读指导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效果显著C、学生自由朗读后才范读.教学流程不合理D、朗读指导中.教师对情感基调把握不准确【答案】A【解析】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效果”。C项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无固定模式。D项《石壕吏》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具体描述中要体现出当事人的悲苦。教师的把握很准确。故选择A选项。13、阅读教研论文《该如何理解“三维目标”》(节选),按要求答题。该如何理解“三维目标”的统一呢?首先,“三维目标”的统一,主要是针对整体的课程目标而言的,目的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每一学科课程都内在地、不可分割地包含着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中,只有全面兼顾三个维度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其次,“三维目标”的统一,不是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言的。“三维目标”的提法主要是在课程层面提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出教学本身内在的教育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按照三个维度来确定。因为“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其中有许多目标(如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方法的掌握,对祖国语文的热爱等)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具体的一两节课去达成。而且,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确定和陈述。恰恰有违于新课程“三维目标”设计的初衷。对该教研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中需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B、“三维目标”主要是从课程层面来阐述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机械套用C、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是一种片面的做法D、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课程目标不能作为一节课的目标【答案】D【解析】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材料中“长期性的、累积性的、内隐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具体的一两节课去达成”一句,强调的是此类目标的达成过程,D选项无中生有。故选择D选项。14、阅读作文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学生唉声叹气。还隐约听见一句“真乏味!”我装作没听见)“怎么都愁眉苦脸啊?如果作文让你们这么痛苦,那就翻到《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吧!”(我看见学生都露出笑脸,于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要求咬准字音,流利朗读;第二遍,男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女生倾听后,评价男生的朗读)女生:“老师,我觉得男生的感情处理得不好。从课文第一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就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变成一朵金色花。所以,朗读时应读出渴望、向往之情来。”(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觉得目的达到了,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而这节作文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教师把作文课变成阅读课,处理不当B、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该做一次示范C、注重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顺应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本堂课教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
本文标题: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9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