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一.三大研究的特点(一)描述性研究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二)分析性研究1队列研究:(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2.病例对照研究: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二.优点与局限性(一)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局限性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25.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二)队列研究优点1.研究对象的暴露资料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且有观察者亲自观察得到,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2.可以直接得到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计算RR,AR直接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序上合理,加之偏倚又少,可证实病因联系。4.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还可分析一种原因和多种疾病的关系。局限性1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太大。2.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失访偏倚。同时观察对象容易改变他们的态度。3.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的引入,已知变量的变化都可影响结局,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更复杂。4.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组织和后勤工作相当艰巨。(三)实验性研究优点1.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提高了可比性,能较好的控制混杂和偏倚。2.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因素事先设计,结局变量和测量方法事先规定,通过随访对全过程观察到底,通过和对照组比较,论证强度高。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和多种结局的关系。局限性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要求高,控制严,难度大,实际工作场难以做到。2受干预措施使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影响试验结果推论到整体。3,研究人群数量大,随访时间长,难以保证依从性,影响试验效应的评价。4.由于研究因素是研究者为实现研究目的施加于研究对象,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三.三大研究的应用(一)描述性研究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2.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3.发现高危人群,实现三早预防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34为现况研究)(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1.检验病因假设,能力较强。主要用途。2.评价预防效果,这里的预防措施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研究对象的自发行为。3.研究疾病的自然史。4.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如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研究1.广泛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2.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3(三)实验性研究1.验证病因假设,通过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验证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等。2.评价疾病预防效果。可用于评价预防性措施的效果,如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也可用于评价治疗措施的效果如手术措施等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四、三大研究样本含量的影响因素(一)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①预期现患率(现患率为50%时所需样本量最大);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容许误差d);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准(α)。(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①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0P,其越接近于0.5样本量就越大;②暴露组与对照人群发病率之差;③要求的显著性水准;④功效。病例对照研究: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的暴露率0P;②预期的该因素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比值比OR;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④检验功效;(三)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及其他试验):①计数资料以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生存率、病死率等为分析指标时,频率指标(P)越低样本量越大;②试验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比较指标的数值差异;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和检验功效1-β;④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双侧样本量大)。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的五大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3、流行病学的六大特征①群体的特征;②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线索);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心理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按是否事先设立对照组又分为:1)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②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分为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实验。③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了解疾病分布的特点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性研究的基础。2、发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应用: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4②罹患率(attackrate):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应用: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中常用该指标。③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应用: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常用于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中发生传染病时的流行病学调查。1、患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①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根据观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时点患病率(一般不超过1个月)和期间患病率(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是几个月,但时间应尽可能短)。引起患病率增高的因素: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加);②治疗水平提高,免于死亡但未愈,病程延长;③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④病例迁入;⑤易感者迁入;⑥健康者迁出;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增加。引起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新病例减少(即发病率下降);②病程缩短;③病死率增高;④治愈率增高;⑤健康者迁入;⑥病例迁出。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应用: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用于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②感染率(prevalenceof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应用:特别对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为常用。3、死亡与生存频率①死亡率(mortalityrat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应用:死亡率是反映一个人群总死亡水平的指标,用于衡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的大小。死亡率还可作为疾病发生风险的指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如狂犬病;病程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如胰腺癌)。②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应用: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它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③生存率(survivalrate):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应用: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常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的研究。4、疾病负担指标:①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某病某年龄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该指标考虑到死亡率水平的高低和死亡时的年龄对预期寿命的影响。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即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附表:5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比较患病率发病率资料来源现况研究队列研究,疾病监测,报告计算分子观察期间新发加现患病例之和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计算分母调查人数(时点患病率)平均人口数(期间患病率)暴露人口数或平均人口数观察时间较短,一个月或几个月一年或更长时间适用疾病种类慢性病或病程较长的疾病各种疾病特点静态描述动态描述用途疾病现患状况或慢性病流行情况疾病的流行强度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发病率,病后死亡或痊愈及康复情况及病程的因素均可相对少,疾病流行情况,诊断水平,疾病报告质量等。5、疾病流行强度:常用散发、爆发、流行及大流行表示,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①散发(sporadic):是指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散发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历年一般水平:当地前三个非流行年该病发病率的平均值)②暴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罹患率用来描述暴发。③流行(epidemic):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水平。相对于散发,流行出现时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当某地出现某病的流行时,提示当地可能存在共同的传播因素。(显著超过:历年一般水平的3~10倍)④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之为大流行。6、疾病的分布:疾病的流行特征通过疾病在人群、地区、时间的分布得以表现。对于已知病因的疾病,流行特征是判断和解释病因的依据。对于病因未明的疾病,流行特征是病因的外在表现,是形成病因假设的线索。疾病分布是描述性研究的核心,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是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的依据。①人群分布:人群的一些固有特征和社会特征可构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征。1)年龄:是人群最主要的人口学特征之一,一般来说慢性病有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增加的趋势,急性传染病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下降的趋势。疾病年龄
本文标题: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4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