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保密教育系列之网络舆情素养(省直)
1.两级传播论提出者是罗杰斯。正确错误2.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的中介环节是()A.大众传媒B.网络C.意见领袖D.受众1.网友爆料是网络舆情的唯一源头。正确错误2.网络舆情在演进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正确错误3.针对热点话题,网友发表意见的方式不包括()A.新闻跟贴B.论坛发贴C.新闻发布D.微博评论1.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想什么,却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正确错误2.意见领袖决定网络舆情走向。正确错误1.大众麦克风时代是公众知情权回归的一种形象化表述。正确错误2.两个舆论场是指党报、党台、党刊、国家通讯社及它们创办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以民间口头交流,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正确错误3.以下哪种方式不利于“打通两个舆论场”()A.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舆情工作B.迅速对民意做出回应C.开设政务微博、微信D.对意见领袖禁言1.相对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专业的采访报道能力,较高的公信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能力。正确错误2.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和补充推动舆情发展。正确错误3.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兴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A.公信力高B.参与人数多C.传播速度快D.互动性强1.网络舆情等同于社会舆情。正确错误2.舆论的概念外延大于舆情,舆情概念外延大于民意。正确错误1.次生舆情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有罪推定、波及、牵连。正确错误2.在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舆情事件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酿成次生舆情。正确错误3.次生舆情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应对不当B.出现新的事实C.不当言行D.网评员推动1.作为流行语存在的舆情长尾,实际上是网友出于对某类问题的关注,而留下的社会印痕,其核心层面仍是社会心态的传接。正确错误2.下列哪项不属于舆情长尾的特征()A.符号化B.危害性C.刻板印象D.众创接龙1.当前,移动终端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正确错误2.下列哪个案例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在传播方式上的先例()A.邓玉娇案B.华南虎案C.夏俊峰案D.薄熙来案1.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正确错误2.2010年9月,记者邓飞对宜黄机场的“女厕攻防战”,用微信进行直播。正确错误3.下列哪个新媒体出现后,自媒体成为网络舆论新战场()A.微信B.微博C.snsD.博客1.网络对于中产阶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工具而不是信息工具。正确错误2.演艺明星开设自媒体账号,提高网络活跃度有助于平衡网络声音,理性引导舆论。正确错误3.具有强大的设置议程和二次传播作用的网络群体的指的是()A.草根B.演艺明星C.意见领袖D.记者1.专家称社会上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的是阶层固化。正确错误2.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会出现以下现象()A.经济衰退B.缺乏公平的竞争、选拔和退出机制C.标签化现象D.“沉默的螺旋”1.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正确错误2.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A.邓玉娇案件B.夏俊峰案件C.北京7.21大雨事件D.临武瓜农死亡事件1.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正确错误2.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A.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B.公信力的提升C.警惕极少数人妖言惑众D.“沉默的螺旋”的出现1.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正确错误2.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叫做()A.“你是哪个单位的”B.“70码”C.“不按套路出牌”D.“我爸是李刚”1.年轻的网民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前景看好,负面思维很轻微。正确错误2.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他们在网上的表现是不一致的。正确错误1.目前,海外舆论影响中国网络舆论的方式主要靠中国网民转发信息。正确错误2.哪个国家把社交媒体看作是“重要的战略资源”()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1.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是个别现象。正确错误2.下列哪个事件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A.表哥杨达才B.厦门公交车纵火案C.重庆雷政富案D.瓮安事件1.在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游行中,出现了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表现了城市道义差。正确错误2.下列哪个不属于个人暴力事件的原因()A.个人属于弱势群体,可能下岗、失业、受排斥、疾病等B.网络新闻观念开放,包罗万象,参与性强C.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或社会不公平感D.希望用极端行为引起社会关注,解决自己的问题1.“两微一端”,尤其是微信,不好管理,应该关闭。正确错误2.下列哪个不属于微信的传播特点()A.广泛化B.平民化C.中心化D.自主化1.当前,网络中批评社会特别是批评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多。正确错误2.网络发声的主体是草根民众。正确错误3.哪一年整治网络秩序秩序后,舆论格局对比发生变化()A.2013B.2014C.2008D.20151.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正确错误2.拟态环境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正确错误3.下列哪些不是有关拟态环境的叫法()A.信息环境B.图像环境C.虚拟环境D.媒介环境1.由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你们很难在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作出区分。正确错误2.下列关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说法错误的是()A.网络的兴起改变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人们将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C.人们经常会进入到一个媒体加工过的“拟态环境”之中。D.“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信息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1.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应该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各类信息量的平衡。正确错误2.在药家鑫案、邓玉娇案中,先于法庭审判存在的拟态环境没有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正确错误3.以下哪项不属于现阶段我国媒体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A.信息量失衡,社会弱势群体被频繁关注和报道,加剧强势群体的不满。B.虚假新闻流传,使拟态环境偏离真实世界,使受众对传媒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C.因公众的非正常期待,媒体出现”越权行为“,影响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D.媒体为追求注意力,内容趋于娱乐化与低俗化,扭曲受众的道德观念。1.由于“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刻板印象是一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正确错误2.网民的刻板印象是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网络事件议题扩大化和现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错误3.下列关于刻板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些媒介会网络事件中的刻板印象进行刻意的渲染和放大,使事件进一步被放大。B.在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刻板印象是处理信息的必要手段。C.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通常难以改变,且容易被反复强化。D.刻板印象通常只是被强加给社会强势群体,如“官二代”、“富二代”等被舆论“追打”1.“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因此,现实生活处于比较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更容易被标签化。正确错误2.贴标签和污名化,容易诱发网络暴力。正确错误1.网络人际传播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利的刻板印象容易激发社会对立情绪。正确错误2.建立在刻板印象基础之上的标签式舆论,多数情况下有失客观公正,长此以往会产生“偏激共振”。正确错误女人如春天的桃花。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时,婀娜多情的桃花会竞相开放,如一片片红霞,与如纱的垂柳,形成了桃红柳绿的春日美景。而青春靓丽的美女,正恰如春光明媚中盛开的桃花,缤纷绚烂,激情四射,充满青春的活力,充满青春的幻想,充满青春美妙的情怀。青春岁月,容光焕发的美女,爽朗的笑声,轻盈飘逸的秀发,眉飞色舞的眼神,热情奔放的性格,恰如妩媚鲜艳的桃花,装扮了温暖的春天,惊艳了春天的美丽。无论走到哪里,美女总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总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使春天增添了无与伦比的靓丽,所以说女人如春天如霞的桃花!女人如夏日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炎炎烈日下,荷花亭亭玉立,静谧地开放,粉绿相间,分外妩媚。“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白闲逸,自由脱俗,清新淡雅,芬芳四溢的天然美丽。远离喧嚣的尘市,在一方水土里,独享一份圣洁高雅,恬静安然的舒适,柔情似水的缠绵婉约,恰如一个静享清欢的善良女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女人天生就是清纯、善良、静美、温柔如水的性格,拥有善良的心灵,宽容的心胸。每天只求安静地做好自己,不斤斤计较,不张扬,以一颗博爱之心,宽容身边的人和事。容忍于心,善存心间,用一颗感恩的心,温暖着身边的人和事,所以说女人如夏日清爽的荷花!女人如秋天的菊花。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时,到处是丰收的喜悦景象。一场秋雨一场寒时,百花凋谢,万物凋零的时刻,菊花却在风吹雨打中毅然绽放,用顽强的生命力,笑对风雨。多姿多彩的菊花,傲然开放,装点了秋日的荒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享受啊!而如花的女人,一路走来,吃尽千辛万苦,历经曲曲折折,却毫不畏惧艰难。照顾老人,陪伴孩子,洗衣做饭,工作加班,任劳任怨。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从不抱怨。在平凡的岁月,书写着女人们的精彩与不平凡。即使韶华远逝,年青的容颜失去光彩,依然在为家人创造着温暖、快乐、幸福的家园,所以说女人如秋霜中绽放的菊花!女人如冬日的梅花。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天苍苍,野茫茫之时,大地一片衰败的景象。行走在路上,寒风凛冽,刮到脸上如刀般的疼痛,但是女人依然在路上坚强地面对、承受。这不正是无惧风雪、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梅花的品格吗?“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梅花以它的弱小娇艳的身躯,凌寒傲雪,装点着寂寞荒凉的冬日!在光阴的故事里,女人走过青春岁月,走过三十而立,走过四十不惑……此刻,正逐渐走在繁华落幕的路上,肩负着生活无奈的痛苦,品尝着人间聚散离合的悲欢。无论条件多么的艰苦,女人们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打拼、奋斗着,时刻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装扮着世界的美好和浪漫,正在骄傲地撑起自己的半边天。“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说女人如冬日火红的寒梅!女人如花,四季都在竞相地绽放,闪烁着耀眼的光华;女人又非花,漂亮、善良、宽容、感恩,是始终如一的信念。女人如水,柔情似水,缠绵婉约;女人又非水,坚强、勇敢、优雅、浪漫,是一生的追求。
本文标题:保密教育系列之网络舆情素养(省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0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