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一、概述•医务人员在医院中面临着医院感染与职业暴露的危险。•不安全输血、不安全注射、针刺伤、锐器伤、外科手术、口腔器械、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诸多因素,使医院内医源性感染日益增多。•医院感染与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等问题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及关注。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生物危害•化学危害:抗肿瘤药、消毒制剂•物理危害:运动功能性损伤(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操作)、物理刺激(噪音、高温、紫外线、射线暴露等)•心理社会危害:工作压力(等不到应有的重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来自家属和患者的暴力生物性危害•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特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性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痰液、分泌物、腹水、羊水等。二、职业暴露的概念•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着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1.接触的病原未知•2.接触的途径多•(1)直接接触•(2)间接接触•(3)飞沫传播•(4)空气传播•(5)消化道传播(6)血液、体液传播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医务人员常见的医院感染•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血源性感染•不安全注射•不安全输血•针刺伤与锐器伤1.医务人员常见的医院感染•(1)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2)消化道传播(甲肝、戊肝、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3)血液传播(HBV、HCV、HIV、梅毒等)•(4)接触传播(流行性角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2.血源性感染病毒疾病名称病原体血液传播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常见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常见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罕见庚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罕见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梅毒苍白密螺旋体相关疟疾疟原虫相关•经血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被污染的锐器刺伤,锐器伤及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护士有很高的皮肤刺伤率,是血源性传播疾病(HBV/HIV/HCV)的高危人群,存在极大的职业风险。•最易被HCV感染的人群是外科医生和护士•经血感染的危险大约是HBV6~30%;HCV3~10%;HIV0.3%•我国是HBV感染较高的国家,HCV的感染也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HIV感染者在我国呈培增的趋势。3.针刺伤与锐器伤•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的发生率极高,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有调查显示,美国对703例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原因分析,100%与感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有关•美国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伤或皮肤受伤的有60~80万人•护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置业群体,约占1/3,发生率为每年人均0.98次。•台湾有调查显示:8645名医务人员中,针刺伤和锐器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在所有针刺伤中,54.8%的针头已经被患者的血液污染。•我国调查显示: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高达80.6%。4.不安全注射•不安全输血、不安全注射使血源性感染传播疾病日益增多••不安全注射主要指注射器、针头或二者均未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在不同患者间重复使用••发展中国家较为严重,东欧15%,亚洲50%。5.不安全输血•病原体通过感染病原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通过输血过程(输血器材被病原体污染)而使受血者感染•我国许多省市地区均发现有献血员HIV阳性•美国HIV/AIDS不同的人群百分比构成中,与输血有关的HIV/AIDS为1.0%,血友病患者(输凝血因子者)0.9%五、职业暴露分级•一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职业暴露分级•二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职业暴露分级•三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六、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有伤口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同时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直至无血液流出。伤口冲洗干净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2.确定暴露源及暴露级别。•3.及时填写“医务人眼职业暴露登记卡”报院感科,登记主要内容暴露暴露发生时间、地点、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及暴露源的基本情况。•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给予随访和咨询。七、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差•未接受有关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及培训,医务人员对传染病认识不足•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差,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薄弱,未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八、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和职业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强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九、标准预防•1.历史演变:•通用预防(1985):针对血液与体液预防,防止针刺伤,以减少血源性传播危险;•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减少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他体液)的病原体传播的危险2.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预防措施3.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上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微粒隔离)4.标准预防的措施:•(1)洗手(2)手套(3)面罩(4)•隔离衣(5)可重复使用的器械(6)•医院环境(7)被服(8)职业健康安•全(9)隔离4.标准预防的措施:•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卫生•一般洗手:七步洗手法•手接触了污染物品后,致病菌可暂居在手上,故应采取措施保证污染不会从手播散出去。•考虑到手消毒难以达到100%的效果,故不应以裸手接触污染物品或者污染区域,应戴防护效果肯定的手套,或者使用工具如钳子、镊子、铲子等。•常用的消毒剂以酒精为基础,含氯消毒剂对病毒的效果好•消毒剂应先倒在手心里,然后再双手搓•消毒期间,要保证手是湿的,且要不断揉搓•特别要注意手指尖和指甲部的消毒•只有消毒时间足够,才可冲洗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进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5.预防与控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空气预防(隔离、口罩、病人)飞沫预防(隔离、屏蔽、病人转送)接触预防(隔离、洗手、手套、病人转送)5.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5.预防与控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培训,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尽量减少可能造成医务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改善诊疗环境与条件,配备必要隔离措施,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伤害。•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的程序,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范要求个人防护—3R原则•认识——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重复——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强化——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习惯成自然••卫生保健工作者有因职业暴露获得感染的危险,医院工作人员也可将感染传播给病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因此,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将标准预防意识贯穿于每一天的工作中,每一个操作里,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本文标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1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