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亚洲民族电影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电影、印度电影、韩国电影等东方民族电影民族电影: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的电影首先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特有的地域地貌展现,这是创作者对国家民族深厚感情的体现。也是其他国家民族观众对一个国家的感性认识其次,对本民族风土人情的展示。电影中对本国家民族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的呈现,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电影表述语言特质。电影艺术家受到本国本民族的哲学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会对电影的时空观念、形象声音的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呈现出独特地风格东方民族电影的发展探索中国的电影产业化深度改革日本的现代感主流电影模式韩国博采众长的的商业电影印度电影的歌舞历史片早期日本电影日本电影历史悠久。1896—1897年间,卢米埃尔的摄影师杜莱尔曾拍摄了日本的几个街景。1899—1900年间,戏剧演员井上和照相师柴田常吉曾拍过歌舞伎(一种古典戏剧)的几小段演出。在日俄战争期间,记者清水和藤原为日本摄制了第一批新闻片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1912年,日活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电影生产的真正开端。这家公司在东京专门摄制“现代剧”(现代题材)的影片,在旧都和文化古城京都则专门拍摄“时代剧”(古代题材),把歌舞伎演出的古典戏剧拍成影片。日本早期电影的内容主要是以歌舞伎为代表的大众戏剧的银幕复制,并伴随特色解说早期日本电影1918年,受好莱坞影响,归山教正主持的电影艺术协会发起“纯电影剧运动”该协会主张启用女演员,以废除男扮女的传统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说明故事情节,废除解说员;采用特写、场面转换等电影技巧;通过剪辑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称电影的作品归山在1919年摄制的《生之光辉》、《深山的少女》,为纯电影剧运动的试验性作品。这两部影片几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摄,让演员在自然环境中表演,使电影从不自然的狭隘的空间解放出来。1921年,松竹公司请小山内熏指导,由村田实执导摄制了《路上的灵魂》,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日本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影片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拍片制度。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由于震灾后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萧条,逃避现实“剑戟虚无主义”的历史题材影片应运而生由伊藤大辅导演、大河内传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记》三部曲(1928)是历史题材影片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早期日本电影受苏联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影响,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强调视觉感的先锋派性质的电影《笼中鸟》(1924),主题歌带有浓重的感伤、绝望和自暴自弃的色彩,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因此大受欢迎现代题材影片的代表作则是阿部丰的《碍手碍脚的女人》,五所平之助拍摄的《乡村的新娘》则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小市民电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当时拍摄的《虽然大学毕了业》(1929)、《虽然名落孙山》(1930)和《小姐》(1930)等,被称为“小市民电影”“倾向电影”: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为代表的倾向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拍摄了一批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短纪录片受其影响,一些制片厂推出了有进步倾向的故事片,被称为“倾向电影”,如伊藤大辅的《仆人》(1927)、《斩人斩马剑》(1929),内田吐梦的《活的玩偶》(1929)、《复仇选手》(1930)等由于政府对电影加强检查,倾向电影只持续了两三年便被扼杀了经典时期日本电影日本的有声电影始于1931年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有声电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岛津保次郎的《暴风雨中的处女》和衣笠贞之助的《忠臣谱》《忠臣谱》中,衣笠贞之助具体运用了爱森斯坦的“视觉、听觉对位”理论,成功地采用了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手法有声电影的出现,使日本电影界出现了东宝、松竹和大映公司之间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最初五六年间,是日本电影艺术收获最多的“经典时代”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青楼姊妹》(1936年)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内田吐梦的影片《土》(1939年),是第一部接触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现实主义的农民电影经典时期日本电影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艺术家便致力于将纯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以抒发自己的良心,并在名著的名义下逃避严格的审查。1938年达到鼎盛随着1939年电影法的制定、1940年内阁情报局的设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有影片几乎都被限定配合战争的叫嚣。在阴云密布的岁月里,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和《父亲在世时》(1942)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浪花女》(1940)、《艺道名人》(1941)“艺道”三部曲经典时期日本电影为了推行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加强了新闻、纪录电影(当时称为文化电影)的工作,于1941年成立了官办的日本电影社(简称日映),拍摄了《空中神兵》等战争纪录片。但是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却始终坚持摄制科教片,特别是大村英之助领导的艺术电影社,选择具有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作,拍摄了石本的《雪国》(1939)以及由厚木编写剧本、水木导演的《一个保姆的纪录》(1940)等影片,维护了由无产阶级电影同盟创始的追求真理的创作原则在日本电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二战后的日本电影(1945~1960)日本投降之后,由于社会动荡和物资匮乏,电影的质量提高缓慢,直至1949年才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此时电影最明显的倾向是文艺片的复兴和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增多1951年,日本电影工业投资开发了富士彩色技术和宽银幕技术,木下惠介当年拍摄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卡门归乡》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0),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语》(1953),也分别在戛纳或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奖,为日本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日本独立制片运动:战后,日本独立制片运动蓬勃兴起,50年代中期为鼎盛时期。退出东宝的山本萨夫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新星电影社;为了寻求创作自由而离开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组织了近代电影协会。这两个组织成为战后独立制片的先驱,拍摄了一系列被称为社会派的现实主义电影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影市场完全由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六大公司所垄断,独立制片拍出的影片面临无法与观众见面的困境,经济上损失严重,整个独立制片运动濒于绝境。一些具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二战后的日本电影(1945~1960)50年代日本电影的特点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几乎每周生产两三部影片,票房和观众人数持续增长电影的题材样式比较多样化,历史剧、现代剧、喜剧片以及平民题材等众多类型均得到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太阳族”电影创作队伍集约化,老中青多代电影人积极协作,拍摄出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多位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如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等二战后的日本电影(1945~1960)主要作品1949年以后约10年间,日本电影最明显的倾向是文艺片的复兴和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增多。成濑巳喜男的《闪电》(1952)、《兄妹》(1953)、《浮云》(1955)、《粗暴》(1957)被誉为文艺片的佳作。六大公司也迫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约请一批有成就的编导人员拍摄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麦秋》(1951)、《东京物语》(1953)、《彼岸花》(1958);沟口健二的《近松物语》(1954);黑泽明的《活下去》(1952)、《七个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剧》(1953)、《二十四只眼睛》(1954)、《山节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糊涂先生》(又译《阿普》,1953)、《烧毁》(1958);五所平之助的《烟囱林立的地方》(1953);丰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因此,电影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影片加上独立制片的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战后10年电影的黄金时代。黑泽明1934年黑泽明顺利进入PCL(东宝公司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泥醉天使》的男主角,从此,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黑泽明黑泽明的主要影片:《美好的星期天》(1947)、《泥醉天使》(1949)、《野良犬》(1949)、《罗生门》(1950年)、《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战国英豪》(1958)、《用心棒》(1961)、《椿三十郎》(1962)、《天国与地狱》(1963)、《红胡子》(1965)、及《影子武士》(1980)等黑泽明的影片充满激情、动作强烈,风格粗犷奔放,威武有力,充溢这样刚、壮烈之美黑泽明黑泽明的影片主题大都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黑泽明最出名导演手段就是对现场的调度黑泽明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黑泽明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真相只得一个,但是
本文标题:11日本电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5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