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识中医总论•壹中医历史•贰中医名人•叁中医著作•肆中医文化•伍中医知识壹、中医历史•中医历史又称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医的历史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医药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以及近百年的中国医学。医药的起源•时期:远古~公元前21世纪•在这一时期原始人由古人进化成为新人,由原始群跨入氏族社会。在这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解决对衣食住行的寻求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在这时期有关医药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有是关于“伏羲氏”和“神农”两种说法。这在些传说中都有诸如“尝百草”、“尝味百药”、“尝味草木”等记述。由此可见,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除此之外又有其他几种说法: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据有关资料表明这一时期已经有关于疾病的记载,并且有了固定的病名。到了后期对疾病的诊断已初具雏形。•商代酒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故而《汉书》尊称酒为“百药之长”。•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到了商代,人们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然后应用于临床。这在制药史上可谓向前跨越一大步。•古代医家:伊伊、医缓、医和等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在长沙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在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不少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等。•此时的医学理论已经成形,比较有代表性的医学理论著作有《黄帝内经》、《难经》。•药物学的知识又有了新的积累,《神农本草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临证医学出现了质的飞越,《伤寒杂病论》的编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医药学的全面发展•时期: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一方面继承整理前人医著,阐发其理论;另一方面重视临床经验,探索疾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使之成为理论,以指导临床。•脉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不仅有总结性的脉学著作,还由博返约,他们共同发展着中医的脉学。•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带来了他们的用要经验;生产和医疗的深入是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外文化交流,是大量外来药物传入,炼丹术的发明也使药物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临证医学显著进步,临证医学的分科也日益显著,如:针灸、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按摩科、骨外科和五官科。•唐代,医学教育在组织机构上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唐代建立了“太医署”。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元)•在医政设施方面有:改进医事管理:开设国家药局;发展医学教育。•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著作大量增多。一方面国家系统校订、刊行大批医书,另一方面医家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著作。•在医药学方面的书籍有《新修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时期: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明清本草著作有两大特点:数量多、内容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本草纲目》、《普济方》。•温病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吴有性著《瘟疫伦》一书,创立“戾气”学说。•返回贰、中医名人•在中国五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中医药名家,他们都以自身的努力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根据自身的行医经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资料,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扁鹊、华佗与孙思邈尤为著名。而他们的医德也尤为人称道,例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后世医生的行为做出了规范。扁鹊中国传统医药奠基人,针刺疗法发明人,萌发移植器官的初步想法黄帝内经受其启发•简介: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成就: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著作: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华佗创五禽戏,麻沸散,脏腑辨证,华佗弟子吴普、樊阿•简介: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擅长: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成就: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著作:华佗生前著有医书,临死时拿出一卷交给狱吏,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将书焚毁。张仲景临床医学奠基人著《伤寒杂病论》,创常变观、整体观、恒动观、体质观、辨证思想•简介: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著作:《伤寒杂病论》《辨伤寒》《疗妇人方》•成就:“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尊称:医圣孙思邈唐代医学泰斗著《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预防思想、养生、食疗•简介: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医德:无欲无求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著作: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金元四大家•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北(今河北河间)人。著述较多,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前二者为代表作。、他认为五运六气,火热居主要地位;发病病机也以火热为主;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他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为寒凉派。•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著有《儒门事录》一书。张从正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要攻邪,邪气去而人身的元气自然恢复。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张氏特别善于应用这3种方法。人称攻下派。张氏并非反对补法,他提倡以食补为主。•李东垣•(1180~1251),字明之,名杲,号东垣。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宝秘藏》等。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人体内在元气充足时诸病不生,而元气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有无受伤。导致脾胃受伤的原因有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七情所伤。治疗上当以升发脾阳为主。人称为补土派。•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等书。朱氏在学术上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的生命源泉在于生理之相火,而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人称滋阴派。金元四大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所著本草纲目承前启后集古今本草之大成•返回•简介: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作:《濒湖脉学》、《濒湖医案》、《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官职: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叁、中医著作–中医著作即为各代中医名家依据自身经验所做出的记述他们行医经历与病案或个人所得所感的书籍。其中最为著名的即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著作大多非一时一人之作,一般都经过后世的完善与修改流传下来,并成为中医药文化中璀璨的珍宝。《黄帝内经》•作者:非一日一时之作。•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意义: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2、《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难经》•作者:,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内容: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意义:最早创立“独取寸口”的脉法。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突出地发明了“左肾右命门”之说。这些对于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作者: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内容: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意义:它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就的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典籍,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内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意义:《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返回肆、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一门包含医学、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的传统科学。孕育于古代五千年传统文化之中。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精气神•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所谓精:就是具有潜在特定功能的物质。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精液。精的来源,有先、后天之分。•气的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阴阳、五行•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的物质。其各自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中医等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在古代哲学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中医学上,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
本文标题:认识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5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