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传统相声一、传统相声的来源传统相声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吸收了各种艺术和生活的营养逐渐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间文学一样,传统相声有它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一般没有专业作者,也没有固定的文学底本,往往经过了无数艺人的实践,经过了观众的选择、比较,最后才成为臻于成熟的作品。因此,被保存下来的传统相声数字不确,据说有六百多段,但是解放后记录成稿的仅三百段左右。而这三百多段里内容也互有重复或雷同,手法也间有穿插和近似之处。取材于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作品,是传统相声的主干。这是因为相声是讽刺艺术,它必须反映群众熟悉和关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群众关切并共鸣的问题。因此,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不难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实际上它是一幅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早期的相声作品多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和封建军阀,其中官府的腐败、官吏的贪婪、军阀的骄横和虚妄,是这些作品重要的思想特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相声流传在城市的底层。这一时期的作品则集中揭露变态社会人们的变态心理,诸如阿谀奉承的恶习,敲诈勒索的伎俩,尔虞我诈的关系,醉生梦死的生活等,形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社会相写照。日伪和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中国是一堆腐朽的垃圾,相声流传在市民阶层,往往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描绘,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历史灾难。那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社会,中国是将近死亡的一具尸体,相声里所散发的臭气,反映了旧中国的不治之症。取材于民间笑话的作品,在传统相声里为数不少,大多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割除了那些原始自然状态的东西,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对于愚蠢的讽刺则往往以县官为模特儿,目的是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里的那些贪官污吏。对于自私和悭吝的讽刺也往往和现实生活的世态结合起来,揭示那种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的社会本质。对于虚伪的讽刺更是以尔虞我诈、你欺我骗的世态炎凉为背景。如《性急》与《火烧裳尾》的笑话,本来是描摹急脾气和慢性子两种人的性格特点,一个是火烧了衣服也不着急,一个是看见了慢性子的举动就突然发火。但是在单口相声《日遭三险》里,却以这两种人为线索。着重写一个贪婪的县官要寻找这两种人(还有另外一种爱小便宜的人)为他个人的私利服务。当他寻找到这几种人以后,立即遭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急脾气给他当差,结果把他扔进河里;慢性子为他看孩子,结果把孩子掉进井里;爱小便宜的为他买棺材,买了个大的又偷了个小的……这种情节的改造和主题的升华,都是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恶感情,讽刺锋芒和现实意义更加突出。有关文人的传说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内容,多半有些历史的依傍,往往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其情节和人物往往都经过了群众的改铸。但是,当它们一旦被吸收到相声里来,便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夸张色彩,几乎毫无历史根据,只有被再创作的艺术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间传说里有《孔子和采桑娘》的故事,描写他在陈绝粮的窘态,而在相声里孔子则成了更为尴尬的人物。《吃元宵》嘲笑他如何把一文钱一个改为一文钱十个,不仅毫无廉耻地吃了人家的元宵,而且还摆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相声中的孔子近似于生活里的无赖,反映了群众对这位至圣先师的看法。在《抬杠铺》里,对一个普通杠头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居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说明这位圣人也并不是那么高明。文化典籍的素材也经常被相声所吸取。它们不仅是被铺陈、演绎,而且常常被夸张、歪曲。诸如《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都是用歪讲、曲解的方法,巧妙地介绍这些著作,目的是制造笑料,反映作者机敏、智慧的眼力,常常嘲笑那种不懂装懂的人。《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还反映了群众对这些僵死的经典嗤之以鼻的轻蔑态度。取材于语言文字游戏的,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早在宋元时期即有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说百草名、说百药名一类的技艺。传统相声继承发展了这种历史文化。如《对春联》的联诗对句,《吕林炎圭》、《江河湖海》、《找五子》、《四字联音》、《八大吉祥》的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表现了汉语语言魅力及相声演员的机智聪慧,是一种有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作品,增加了相声幽默类型的艺术品种,直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价值。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掌故的作品多被吸收到单口相声里。它近似一种艺术的导体——一头结在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一头又被相声进行大量的夸张和敷衍。多是借历史的躯壳抒发今人的感情。如《珍珠翡翠白玉汤》描写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厌烦整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思念当初他在要饭时险些冻馁而死,乞丐们送给他的烂菜粥。当这顿烂菜粥做得时,满朝文武和朱元璋本人都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这类笑话当然是今人形象地评价历史的手段。传统相声是一块吸水力很强的海绵,是一块无铁不吸的磁体。它在生活底层里存在,就千方百计地吸取各种营养,为壮大自己的肌体而奋斗。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几乎每一段都有它素材的根源,评书、戏曲、市声、乡音、杂技、鼓曲等,都是它摄取营养的对象。二、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和语言特色(一)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传统相声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因此,讽刺是它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其锋芒所向往往直指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如《改行》,描写在国丧期间,全国禁止娱乐活动,人们一律穿断国孝。而艺人在此期间无法生活,以至连最出名的演员也不得不改行做小生意。作品中描写了号称鼓界大王的刘宝全卖粥的惨状,而著名的京剧老旦也不得不改行卖菜。他不会吆喝,又习惯了舞台的台步,只能用京剧的唱腔来报出所有的菜名儿,当他疲惫不堪时遇到了唯一的买主儿,一个老太太要买他的黄瓜,他撂下担子一抚肩膀感到无比疼痛,不由失声叫了一句京剧道白:苦哇!谁知竟引起了老太太的误会:黄瓜苦的,不要啦……艺人的遭遇是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曲折地控诉了统治阶级是如何糟蹋艺术。单口相声里有不少情节曲折,笑料横生的大笑话。它们多是以娓娓的故事、含蓄的笔法、愤怒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及其党羽间尔虞我诈、贪婪虚妄、昏庸无能的本质。《连升三级》描写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怎样在种种偶然的机遇下成为皇帝的宠儿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官场生活的腐败。《君臣斗》揭露了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形象地说明了仕途的升迁并无必然的根据,往往只是封建皇帝的一句戏言。《知县见巡抚》把那种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靠钱捐官的黑幕讽刺的淋漓尽致。那种官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的知县、巡抚之流,原来是一些不能说也不会道的浑蛋。除去对统治者犀利的批判,对污浊的社会风气、丑恶的世态炎凉的揭露也是大量的,几乎触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带论字的作品就有《当论》、《嫖论》、《赌论》、《哭论》、《窝头论》、《小买卖论》等数种。《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衣物到了当铺手里往往被褒贬的一文不值。这种生意经是一种社会堕落的写照,渗透到当时商业的每一细胞。《相面》的以骗钱为能事,《上饭馆》里的伙计,明明看见饭菜了有苍蝇,宁可把它说成是大料吞进自己肚子里,也要把顾客的钱骗到手。《卖布头》描写一个卖布的小贩,为了吹嘘自己布头的质量,使用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天花乱坠的语言。他故弄玄虚,假意落价,最后竟把本钱赔光。小商贩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惜使出了各种手段,最后竟然晕头转向连本钱也赔进去了。对社会相的讽刺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其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其卑劣一面的嘲讽,又有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同于对敌人的彻底否定。这实际是传统相声对于人民内部缺点、错误的批评,目的不仅仅是指向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形成其错误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如对于吃吃喝喝、相互利用的朋友关系的讽刺(《白吃侯》),其实是一种严肃而善意的规劝,对于听戏成迷、喝酒成癖的奚落,也旨在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酒迷》里的主人公被压在酒缸中,他妻子来看他,他还提出了如此的要求:贤妻不必泪悲哀,个个封批别揭开,你若念我夫妻义,赶紧送点酒菜来。总之,无论是对敌人的讽刺和对自己朋友的嘲笑,传统相声大多有锋芒犀利、目标准确、方法得当的长处。这在黑暗的社会里,自然是争取自由、表达理想的一种思想武器。正是在讽刺的笑声中,抒发了人们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愤懑感情,好似封闭极严的铁管被戳破了一个小孔,鼓舞了人们生活的勇气,安慰了受伤害者的灵魂。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存在的价值和直接的教育意义,奠定了相声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毫无瑕疵的作品不多,但它是传统相声得主干。(二)传统相声的语言特色1、通俗易懂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2、生动明快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3、朴实含蓄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4、灵活多样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三、相声的今天及未来相声好像突然之间,重新被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郭德纲和德云社,带着大褂、折扇和方巾,在茶馆剧场,说着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新鲜又古朴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过瘾。不过,郭德纲的大受欢迎和相声的繁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是因为,像郭德纲这样说相声的人,这些年来已经很少了。这符合了“物以稀为贵”的传播规律。迅速而无孔不入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大多数娱乐产品都能短时间内大量复制和提供。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很容易厌倦。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追逐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的事物,郭德纲的广受欢迎,可能刚好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给人提供一种不那么容易被复制的娱乐。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朱砂没有,黄土为贵”。“如果倒退那么多年,老先生都在,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大奖赛,大家都在剧场茶馆里指着这个吃饭,我充其量混一个中等就算了不起了”。在有电视、有晚会和各种大奖赛的今天,我们难得听到多么好玩的相声,我们好像也没觉得多么需要听相声。可是有一天,见惯了机器流水线产品的人,突然看到一件手艺活,不禁要驻足赞叹;满世界的相声小品之后,人们发现,原来在茶馆听相声,可以和在体育馆看台看球赛一样有淋漓尽致的酣畅。在茶馆和小剧场里听说相声,让观众感受到交流和互动的快乐。这种难以复制的快乐,又因为有传统文化做底蕴,就显得更加可贵了。手艺活珍贵,还因为必须要下苦功夫。说相声,唱大鼓,弹三弦,拉二胡,无不讲究“童子功”。所谓练“童子功”,就是要摸爬滚打,三年拜师,五更练功,耳濡目染,学习各种相关艺术,下苦功夫钻研。在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当一夜成名已成现实,肯下功夫磨技艺者显然寥寥无几。传统艺术传承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继无人。为什么后继无人,因为没有人肯下“笨”功夫。不下笨功夫、苦功夫,靠一些花哨的噱头,是吸引不了观众的。相声传统和我们所有的传统一样,都经历过人为的割裂和改造,也不断经历着现实的碰撞。传统艺术包括相声界整体水准不断滑落,导致从未间断过舞台实践的郭德纲脱颖而出。由此,有人评论,大家对郭德纲表达的肯定和希望,是媒体和舆论对相声艺术发展现状不满的变相表述———郭德纲的相声,并非说得尽善尽美,有的内容还需要去粗取精的提炼,但至少表明,传统是有根基的,那种难以大批量复制的细节功夫在今天仍然可能是鲜活的。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当郭德纲
本文标题:传统相声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9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