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1品味历史的点滴——随托克维尔一起看法国大革命路尧社科8B2008012705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2【摘要】本文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文章阐述了作者对托克维尔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理解,并结合中国历史写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读书笔记引当研究一部历史时,重要的不是史实,而是对各种社会要素的分析,既这些要素如何作用而使历史成了这般模样?这些要素往往复杂琐碎,它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把它们理清,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托克维尔正是做了这样一件工作。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年仅36岁的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却倾向于自由主义。《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在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建立第二帝国的动荡时期酝酿并完成写作的。他“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叙述史实”1,并最终出色的实现了这一初衷。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前后延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中,一边读书,一边对重要内容做笔记,然后再综合几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还有结合书中观点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思考,总共十三篇小文章,按照书中章节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想法,恐怕还有不少问题,请读者多多指正!文章中所有带引号的部分如无特殊注明,全部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一、前言1.专制与自由对公民思想的影响在前言中,托克维尔表达了自己对专制的厌恶与对自由的向往。他指出,专制制度有趋利性的本质,在专制制度下,“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成为最普遍的感情”2;而只有自由制度“能够随时以更强烈的、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3。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序言ii。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5页。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6页。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3首先,来梳理一下托克维尔在此问题上的逻辑。在叙述专制制度的趋利性时,托克维尔实际上认为人们的趋利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专制制度把人们的注意力进一步从公共事务上转开,更加集中于金钱地位上。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就是“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4前言中托克维尔并没有对专制制度如何具体地为拜金主义提供“秘诀和庇护”作出解释。在我看来,或许可以这样分析:专制制度下,一方面,社会等级明显,阶层之间流动较少,因此如果下层公民想享受更好的生活,就要表现得更加急功近利,由此拜金主义有了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专制制度限制人们自由往来,公共事务的处理不经过公民的互相讨论,而是由专制的权力决定,然而公民正是在讨论中“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的,因此在专制制度下公民的“善”得不到发展。在叙述自由制度时,托克维尔更明确地提出了在分析专制自由与公民思想之间关系时的一个前提:公民地位具有独立性。这一独立性使公民生活在独立状态中,而在自由制度下,公民需要在商议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相互考虑对方、相互理解,由此也就少了庸俗的思想,而多了对集体利益的关注。托克维尔还鲜明地指出:没有自由的社会可以繁盛,但绝没有伟大的公民。写到这,我不得不抒发一些随想,或许并不适宜。中国当前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一言蔽之,是拜金的、拜权的。能否从社会的专制与自由上找出相应理由呢?我认为,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社会还是专制的。这并不是说形式上人民没有应得的权力,而是实质上社会崇尚绝对权力,社会阶层分明而缺乏流动。这其实与托克维尔描述的专制社会很像。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突破阶层限制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辛苦的奋斗”,有时做出因金钱权力出卖人格的事也在所难免;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的决定还是由统治阶级做出的,人民并不广泛地具有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力,因此也就缺乏了在讨论中互相体谅的机会。因此,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会感到人情淡薄,人们互相为了自我利益奋斗,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国家、集体利益。虽然我们的时代是繁盛的,但如托克维尔所言,“没有伟大的公民”。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5页。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42.托克维尔的写作背景《旧制度与大革命》成书于1851——1856年,当时法国正值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托克维尔对旧制度的复辟非常反感,由此写作了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由此,便可以理解托克维尔在前言开头提到的有关法国大革命功绩的评价“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的成就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的要小”。5另外,托克维尔还提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6。法国大革命向来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的。但其实任何革命都对旧社会的部分制度、思想有所保留。联想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从1840年到1949年持续了一百多年,但其实直到今天,封建思想的残留还依稀可见。由此,完全彻底的革命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革命都是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制度。第一编(五章)二、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在大革命初期,欧洲各国都低估了这场革命,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大革命是“转瞬即逝的地方性事件,只消从中渔利”7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法国大革命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它不仅摧毁了法国国内的一切政治机构,变革了法律,动摇了社会基础,并很快跨越国界,像瘟疫一般影响着其他国家。对于大革命的起因,托克维尔认为18世纪哲学(启蒙运动)是主要原因。18世纪哲学又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包含关于社会地位和民事、政治法律准则的所有革新的观点。比如说人生而平等,应该废除各项特权等等。另一方面是与教会为敌,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教会为敌的本质是与教会背后的政治制度为敌。人们之所以憎恨教会,是因为当时教会在社会统治阶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法国革命不同于亚洲很多革命的特点。但反对宗教并不是法国革命的本质,因此作者指出当时(拿破仑三世复辟时期)在法国出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已经丧失,对宗教的反对仍然保留的现象是没有意义的。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29页。6同上。7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41页。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5法国大革命像宗教一般,传播极其广泛。然而,大革命一个基本特点确是反对天主教会在法国的特权。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8也就是用宗教的形式反对宗教特权。那么大革命是如何反对宗教特权的呢?我们来看一些史实。1789年(大革命开始的一年)的10月1日,制宪会议颁布法令没收教会土地;1791年的《信仰自由法》宣布了法国信仰自由;1792年离婚法允许教士结婚,使教会进一步世俗化;1792年11月的财政预算法案取消了给教士发放的年金,这是法国迈向政教分离的重要一步。再看领导大革命的派别,雅各宾派的领袖们都是自然神论者,雅各宾派实行了严格的政教分离政策,激起了教士的反抗与叛乱;热月派的宗教政策有所松动,但这一松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教会的支持,当教会力量再度反对热月派的统治时,对宗教的镇压又开始了;拿破仑·波拿巴实行了更宽松的宗教政策,与罗马教皇签署了《政教协议》,但实际上宗教此时已成为拿破仑统治的工具;后来的各代君王的宗教政策时而严苛时而宽松,但都倾向于把宗教作为统治的工具。有位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宗教斗争概括为“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极端君主派、立宪派和自由派相互较量的中心内容”。9也就是说,大革命始终在反对宗教的特权,而在我理解来,法国革命反对的根本上是社会的制度建构,反对在此种制度下的种种特权。而为了反对这种制度,法国人采取了近乎推翻一切的方式。然而很多国家的革命并不具有这一特点,比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保留了皇室的特权,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提出了推翻满清的统治,但为了“保留革命成果”,革命后把实际权力交给了袁世凯,实质上并没有推翻封建帝制,后来又出现了军阀统治,还是封建集权制的延续。可以说,很少有革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为了反对旧制度,就推翻了旧制度框架下的一切。以上给出了一个现象:法国大革命具有宗教的形式,并反对宗教特权。那么为何会如此?首先,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具有宗教的形式?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法国有政教合一的传统。10法国在宗教上是一个很矛盾的国家,一方面法国历史上君权8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51页。9此句话以及此段所有史实都摘自: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宗教外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25卷,第3期。10此观点摘自: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宗教外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6很强盛,但另一方面也有着悠久的政教合一的传统,最早教皇国的领土就是由法国墨洛温王朝打下来的。第二,法国革命像宗教革命一样,“把人本身作为考虑对象”。“大革命抽象的看待公民,超脱了一切具体的社会”11,也就是说,大革命致力于争取人生而应拥有的权利,而这一权利无论国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大革命像宗教一样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其次,大革命为什么反对宗教特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的革命是致力于人的权利,追求“天赋人权”,而法国的教会体系是一种最明显的剥夺人基本权利的政治制度。教会拥有领土,向百姓征税,还行使地方行政官员的各项职责。第二个原因在于法国是典型的君主制国家,有着浓厚的“高卢主义”12。教会的一些特权限制了王权的发展,因此当大革命开始时,王权也站在了反对教会的一边。第三个原因是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可以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会的存在既阻碍了自然知识的传播,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由此被推翻。第四个原因之前已经提到,就是大革命的起因,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启蒙主义,而启蒙主义的重要一方面就是与教会为敌。13这样,就明确了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的关系以及原因。相比法国的革命,中国的革命不具有反对宗教的这一特点,因为中国没有政教合一的传统。然而世界的任何革命,只要致力于人的本性就往往会拥有宗教一样的形式。近现代发生在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具体特点不同,但各国的革命都是以维护人权(自由权、财产权等)、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在全球广泛传播。三、废旧出新是历史的趋势作者在第一编的后两章重点阐述了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废除和对新制度的建立。他提出,在欧洲大陆旧制度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而大革命却使旧制度的每个方面都被人们否定,新的制度建立起来。废旧出新是一种历史趋势。在我看来这第25卷,第3期。11以上两句引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51、52页。12用来限制教宗权力的法国教会和政府的政策。具有“法国君主的世俗权力不受干预;普世会议高於教宗;教士与国王联合反对教宗干涉法兰西内部事务”的特点。摘自百度百科。13第二、三、四点原因的观点摘自: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宗教外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25卷,第3期。品味历史的点滴(《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路尧社科8B20080127057种趋势可以被描述为“市民社会的文明化和政治社会的野蛮化”14。所谓市民社会
本文标题:《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7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