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考试复习题(桥梁抗震设计)总结
《桥梁抗震设计》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2、地震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一次破坏性地震的爆发,往往伴随有(一次灾害)、(二次灾害)和(三次灾害)。3、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案:(①依靠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学));(②抗震设防(地震工程学))。4、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现象主要有(地表断裂)、(滑坡)、(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5、按成因分类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6、按震源深度分类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类。7、按震级分类可分为(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和(强震)四类。8、按震中距分类可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三类。地方震是指离观测点的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是指离观测点的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远震是指离观测点的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9、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传播的速度快,(面波)破坏性大;体波包括(横波)和(纵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乐甫波)。10、加速度波形的三大要素包括(幅值)(频谱)和(持续时间)。11、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12、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13、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案:(①依靠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学));(②抗震设防(地震工程学))。14、自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人们已广泛接受这样的观点:断层错动是由全球性的大规模板块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可以说,(板块构造运动)是构造地震发生的宏观背景,而(断层错动)则是构造地震发生的局部机制。15、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16、面波也包括两种形式的波,即(瑞利波(Rayleigth波))和(乐甫波(Love波))。17、在地震工程中,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三个:即(地震动)、(结构)和(结构反应)。18、在地震动的特性中,对工程抗震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动的(幅值(最大振幅或叫峰值))、(频谱(波形))和(持续时间(简称持时)),常被称为地震波三要素。19、世界的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两个主要地带和其他几个次要地带。这两个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20、特征周期是抗震设计用的加速度反应普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取决于(地震环境)和(场地类别)。2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输入地震动)、(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以及(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22、如果按输入地震动来分类,则可以分为(确定性理论)和(随机振动理论)两大类。23、如果按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来分类,迄今可用的抗震设计理论可归纳为三类:即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和动力理论。24、如果按设计参数来分类,则主要包括(强度设计理论)、(延性设计理论)、(减隔震设计理论)和(振动控制理论)。25、所谓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主要是计算桥梁结构在设防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26、在进行结构地震反应的直接动力时程分析时,所采用的输入地震时程有三类:((1)拟建场地的实际强震记录);((2)其它同类场地的强震记录);((3)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二、概念题1、地震是地球内部某部分急剧运动而发生的传播振动的现象。2、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3、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是地震能量的释放中心,理论上可以将震源看作一个点,而实际上是一个区。4、震源深度:将震源看作一个点,该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5、震源距:从震源到观测点的距离称为震源距。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称为震中。震中附近的区域称为震中区,理论上震中区为地面上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但实际上由于地表局部地质条件的影响,震中区不一定与极震区相同。7、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观测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称为震中距。8、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标度。9、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传播地震能量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10、主震:在某地区的某段时间内,与其前后相比,地震显著频繁发生,其中规模最大、释放地震能量最多者称为主震。11、前震:发生在主震以前的地震。12、余震:发生在生震以后的地震。13、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标度。常用的震级标准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矩震级。14、地震烈度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个指标,它表示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1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16、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取决于地震环境和场地类别。17、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特大跨径桥梁抗震分析,尤其是时程分析中各个桥墩的地震动输入有所不同,反映了地震动场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18.液化:地震中覆盖土层内孔隙水压急剧上升,一时难以消散,导致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的现象。多发生在饱和粉细砂中,常伴生喷水、冒砂以及构筑物沉陷、倾倒等现象19.减隔震设计:在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减隔震系统,以增大原结构体系阻尼和(或)周期,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或)减小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20.防止落梁系统:为防止在地震中发生桥梁上部结构落下而设置的构造系统。它由加长桥梁支承部分的长度、防止落梁装置、限制位移量构造和防止桥面出现梯状竖向错位装置组成。21、能力设计capacitydesign为确保延性抗震设计桥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桥墩的非塑性铰区、基础和上部结构构件不发生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必须对上述部位、构件进行加强设计,以保证非塑性铰区的弹性能力高于塑性铰区。22、E1地震作用和E2地震作用E1地震作用是工程场地重现期较短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一级设防水准。E2地震作用是工程场地重现期较长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二级设防水准。23、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地震作用下某种反应量的最大值与体系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曲线,就叫做地震反应谱。三、判断对错1、天然地震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为全球地震总数的90%),涉及的范围最广,释放的能量最大,造成的危害也最大,是地震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是地震能量的释放中心,理论上可以将震源看作一个点,而实际上是一个区。3、地表断裂错位——无法抗拒,避让。地面震动——提高抗震水平。实践证明,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以后,95%以上的地震灾害都能够避免或大大减小。4、规范规定:1.0.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公路桥梁,必须进行抗震设计。5、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公路桥梁,必须进行抗震设计。6、地震波分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面附近传播的“面波”。一般认为,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所形成的次生波。体波具有两种形式的波,即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质点间的弹性相对位移疏密相间,所以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就是一种纵波。由于任何一种介质(固态、液态、气态)都可以承受不同程度的压缩与拉伸变形,所以纵波可以在所有介质中传播。这是纵波的一个重要特性。纵波的周期较短,振幅较小。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要快。7、常规桥梁包括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混凝土梁桥、烤工或混凝土拱桥。特殊桥梁包括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150m以上的梁桥和拱桥。8、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为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9、环太平洋地震带基本上是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汇聚的板块边缘地带,全球约有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深源地震以及绝大部分中源地震都集中发生在这一带。10、桥梁隔震设计的本质和目的是隔离水平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输入,从而达到降低全桥水平地震力的目的。11、被动控制方法是指考虑外干扰的一般特性,为隔离或减少(消耗)输入结构物内的振动能量,事先在结构物内安装经过调整的弹簧、阻尼器等装置,使结构难以发生共振并减少主体结构振动反应的一种控制方法。主动控制方法是指采用检知结构物及外干扰的振动传感器,将此传感器获得的信号作为控振的控制信号,瞬间改变结构的刚度、阻尼或质量,或从外部施加控制力,以积极地控制结构物的反应的方法。12、在按动态时程法分析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由于计算工作量大,在尽量较真实地描述结构反应特点的前提下,宜尽可能简化。在时程法分析中,最常用的计算模型有堆聚质量模型、脊骨梁模型、梁格模型、板壳模型与实体模型等。一般情况下,对较简单的分析过程,可考虑采用较为复杂的结构计算模型;而对较复杂的分析过程,则考虑采用相对简单的结构计算模型。四、选择题1、桥梁结构动力计算模型应能正确反映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和地基的刚度、质量分布及阻尼特性。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桥梁结构的计算模型哪项叙述的不准确()A.计算模型中的梁体和墩柱可采用空间杆系单元模拟,单元质量必须用一致质量代表;墩柱和梁体的单元划分应反映结构的实际动力特性。B.支座单元应反映支座的力学特性。C.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可取为0.05;进行时程分析时,可采用瑞利阻尼。D.计算模型应考虑相邻结构和边界条件的影响。2、关于桥梁墩柱震害,下列哪项不正确()A.钢筋混凝土墩柱的破坏形式主要有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B.弯曲破坏是延性的,多表现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弯曲,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C.剪切破坏是脆性的,伴随着强度和刚度的急剧下降。D.为了使墩柱发生弯曲破坏,在不考虑经济的前提下,当然是箍筋用量越多越好。3、在规范中将桥梁抗震设防类别分为A、B、C、D四类,试问二级公路上的中桥、小桥应按()类进行设防。A.AB.BC.CD.D4、对于A类桥梁,在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防目标是()A.不受任何损害。B.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C.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继续使用。D.应保证不至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临时加固后可供维持应急交通使用。5、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流程分为五步,下列哪一排序正确()A.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性能验算→抗震构造设计→地震反应分析B.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性能验算→抗震构造设计→地震反应分析C.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选定→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验算→抗震构造设计D.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验算→抗震构造设计6、对于桥梁结构地震破坏准则,前人已经提出许多准则,主要有强度破坏准则、变形破坏准则、能量破坏准则、变形和能量双重破坏准则、以及基于性能的破坏准则。目前广泛采用的两阶段设计桥梁主要使用下列哪项()A.强度破坏准则+变形破坏准则B.强度破坏准则+能量破坏准则C.变形破坏准则+能量破坏准则D.变形破坏准则+基于性能的破坏准则7、采用能力设计方法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A.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可以在预定的构件部位B.结构的局部延性需求与整体延性需求直接联系C.无法预测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D.在概率意义上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结构倒塌8、根据桥梁结构自身的特点,以及破坏后修复的难度,潜在塑性铰的位置一般选择出现在()A.基础B.桥墩C.支座D.上部结构9、下列关于减隔震技术的适用条件,哪项不正确()A.基础土层不稳定,易发生液化的场地宜优先选用减隔震桥梁。B.桥梁上部结构为连续形式,下部结构刚度比较大,整个桥的基本周期比较短。C.下部结构高度变化不规则,刚度不均匀的桥梁。D.场地条件较好,
本文标题:考试复习题(桥梁抗震设计)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8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