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芣苢》课件--全面
《芣苢》•芣(fú)苢(yǐ):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诗经·周南-芣苢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07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参考答案]•(1)赋。(1分)【评分参考】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参考答案]•(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分)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参考答案]•(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2分)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分)【评分参考】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诗经》拓展•《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存诗305篇,也称《诗三百》。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背景知识•《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结构与语言:•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论语-季氏》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耳熟能详的《诗经》句子•【爱莫能助】《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不可救药】《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耳提面命】《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高高在上】《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出自《诗经》的成语•【天作之合】《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小心翼翼】《诗经·大雅·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遇人不淑】《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诗经》的成语•【求之不得】《诗经·国风·周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巧言如簧】《诗经·小雅》:“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鹊巢鸠占】《诗经·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出自《诗经》的成语《诗经》中有关“劳动”的诗篇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县貆囷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⑴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⑵无:毋,不要。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⑶三岁贯女:侍奉你多年。三岁,多年,说明时间久。三,非实数。贯,借作宦,侍奉。女,一作汝,你,指统治者。•⑷逝:通誓。去:离开。女:一作汝。•⑸爰:乃,于是。所:处所。•⑹德:加恩,施惠。⑺国:域,即地方。•⑻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⑼劳:慰劳。⑽之:其,表示诘问语气。永号:长叹。号,呼喊。《诗经》中其他的诗篇举例诗经·周南-桃夭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4年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答案】重章叠句•(14年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呦呦:鹿鸣叫声。•苹:一种生在陆地上的野生植物,是鹿喜欢吃的植物。•承:奉送。筐:盛币帛的竹木编织容器。•将:进献。•周行:从西周之地通向各地的大道,引申为大道、正道;此处用引申义。•蒿:青蒿、黄花蒿,菊科,鹿喜食之,味香,也可以入药。•视:示,显示。恌(tiāo):同佻,轻薄。•则:效法。傚:效法;字同“效”。•燕:宴乐。敖:遨游,自由自在。•芩(qín):蔓苇,与芦苇同属。一说是一种与苹、蒿类似的菊科蒿类植物。•湛(dān):深厚。•《鹿鸣》,是款待嘉宾的宴会乐歌。•《毛序》中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鹿鸣》用鹿的安然进食,作为三段诗篇的起兴,这既有宾主宴请的比拟之态,也有祥和气氛的烘托之意。•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与人亲近的食草类动物,它代表的形象,是温顺、亲切、友善、祥和。灵鹿食野,诗里这番起兴的描写,就是一种和平友好气氛的烘托;鹿鸣呦呦,开篇唱出这种祥和的声音,就是一种和乐清平盛况的衬托。•这是筵席客观大环境的隐喻,而宴请的主观情感传达,也符合鹿的形象。以不与人争、天然和顺的鹿为起兴,这是传达着主人礼贤来宾、与人为善的意思。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同袍:同穿一件战袍。于:语气词。兴师:起兵。兴,就是起的意思。泽:贴身内衣。后来人们说战友之情为“袍泽之情”,就是从这首诗来的。戟: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比戈、矛出现稍晚。裳(cháng):下身衣服。古代上衣下裳。甲兵:甲,军服。兵,兵器。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军歌乃秦军所制。•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内讧,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都城镐京,“烽火戏诸候”的周幽王自吞苦果,因无援军而兵败被杀,西周灭亡。秦国距离镐京极近,其国君秦襄公主动出兵救援,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以岐山以西之地,并受命驱逐犬戎。从此,秦国频频与戎人交战。在抗戎斗争中,秦国军民不仅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而且还创造出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就是《诗经•秦风》中最著名的《无衣》。•这首诗表达了当时秦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团结对敌之意。依据其诗的风格和激昂的气势,也极有可能是秦人奔赴战场时所唱的军歌。•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既是实写,同时也可理解为夸张手
本文标题:《芣苢》课件--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3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