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一、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后人称为攻下派。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人称为滋阴派。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24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理论。2阴阳学说基本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表达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3阴阳学说基本特性: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规定性4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5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上下、内外、出入、虚实、寒热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6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固守于体内的生理物质(阴),是机体外在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机体外在的功能活动(阳),是体内生理物质(阴)的外在表现。7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可概括为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导致阴阳皆消皆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8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比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9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10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11阴阳偏衰:阳虚则寒是指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12阴阳互损:阴阳任何一方虚亏到一定程度是,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13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4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木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15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16金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生化、载物、受纳的特性。17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封藏的特性。18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①取象比类法②推演络绎法19五行的相生相克:①相生: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②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20五行的相侮与想乘:①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过度克制。②五行想侮:五行中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制它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21五行的母子相及:①母病及子②子病及母二、藏象1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2藏:藏于人体内的器官。象:①脏腑器官形态结构及生理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②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3五脏主藏精气。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主传化物。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4心,属火,阳中之阳,君主之官,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功能。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循环的作用。②主藏神,心者,君子之官,神明出焉。心的系统连属:①心合小肠②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开窍于舌④在志为喜⑤在液为汗⑥与夏气相通应5肺,属金,阳中之阴,五脏六腑位置最高有“华盖”之称,易受侵邪,称娇脏。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宣发是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肃降是肺气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③主行水: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作用,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又称“通调水道”。④肺朝百脉而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肺气与百脉相通,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主治节是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治理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⑤肺为娇脏:肺清虚娇嫩易受邪气侵袭的特性。肺的系统连属:①合大肠②在体为皮,其华在毛③开窍于鼻,上系于喉,金实不鸣为实证,金破不鸣为虚证。④在志为忧⑤在液为涕⑥与秋气想通6脾,属土,阴中之至阴,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②气血生化之源:脾说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③主升清:脾气升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脾气升举是指脾有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防止其下垂功能。④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⑤脾喜燥勿湿脾的系统连属:①脾合胃②在体合肉,主四肢。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④在志为思⑤在液为涎⑥与长夏之气相通7肝,属木,阴中之阳,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称“刚脏”,“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主疏泄:肝具有疏通、调畅全是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1调畅气机、2调节情志、3促进脾胃运化、4促进血液运行、5促进水液输布、6调节生殖功能、7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②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贮藏血液:①涵养肝气②濡养肝及筋目③为经血之源。2调节血量3防止出血)③肝体阴而用阳肝的系统连属:①肝合胆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③开窍于目④在志为怒⑤在液为泪⑥与春气相通应8肾,属水,阴中之阴,“封藏之本”“先天之本”,真阴真阳之宅,能资助、促进与协调全身各脏腑之阴阳,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主全身水液代谢,又称“水脏”肾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生殖繁衍3主一身之阴阳4促进血液生成5抵御外邪侵袭)②主水液: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1蒸腾气化,升清降浊2推动和调节水液3肾主开阖)③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气,促进吸清呼浊,保持呼吸深度。④肾主一身之阴阳:肾阴(元阴、真阴),为阴液之根本,是肾脏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个脏腑组织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元阳、真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是肾脏功能活动动力,对各脏腑组织有推动、温煦作用。肾的系统连属:①肾合膀胱②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③其华在发④开窍于耳及二阴⑤在液为唾⑥在志为恐⑦与冬气想通应三、精气血津液1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促进生长发育③濡润脏腑④生髓充脑养骨⑤化血化气化神2人体之气,来源父母的先天精气、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3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为“谷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都是人出生以后,从后台获得,合为“后天之精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4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起来,生成宗气。5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正常气的运动为气机调畅。异常气的运动为气机失调,表现为气的运动受阻合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①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为“气滞”,表现为气在局部阻滞不通②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为“气逆”③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为“气陷”④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为“气脱”⑤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为“气闭”)6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②温煦作用:阳气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表现为:1有维持人体体温的作用2有温煦脏腑经络的作用3有温煦精血津液的作用。③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④固摄作用: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其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1有统摄血液的作用2有固摄津液的作用3有固摄精液的作用⑤营养作用7气的分类:①元气(“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的功能: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2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②宗气(“大气”“动气”),是积聚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为“膻中”“上气海”。宗气的功能:1走息道司呼吸2贯心脉行气血3资下元③营气(荣气),是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的气。流行全身,无处不到。营气的功能:1营养全身2化生血液④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调控腠理等作用的气。“卫阳”卫气的功能: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2温煦脏腑、肌肉、皮毛3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8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生成途径有两条:1水谷精微化血: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经脾胃的纳运作用而生成的水谷精微。2肾精化血: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来实现。9血的运行:①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脉中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②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脉皆汇聚于肺。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亦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10血的功能:①濡养(“血主濡之”)②化神: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1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2①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液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②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13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②化生血液③调节阴阳④排泄废物⑤运载作用14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5气对血的作用:①气能生血:气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②气能行血:气具有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的作用。③气能摄血:气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的作用。16血对气的作用:①血能载气②血能养气17气于津液的关系:①气能生津:气为津液生成的动力。②气能行津: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③气能摄津:气具有固摄津液排泄的作用。④津能载气:津液具有充当气的载体。18血与津液的关系:①津血同源:津液和血都来源于水谷精微,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所化生。②津血互化:津液与血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补充。四、督脉主要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任脉主要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冲脉主要调节十二精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五、体质的体是指具有生命活力的形体、躯体,质即指特质、性质。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六、病因1病因是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虫兽伤、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等。2六淫:风、湿、暑、燥、寒、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特性:①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发病。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相兼性⑤转化性3风邪:自然界中凡致病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
本文标题: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3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