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五人墓碑记》课件58张
张溥(pŭ)张溥(pŭ),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太仓(江苏)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有《七录斋集》。张溥(pŭ)(1601—1640)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张溥(pŭ)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思考:“五人”是哪五个人呢?请从文本中找出。傫然文本解读(第3段末)思考:1、“傫然”是何意?2、这句话里有特殊句式吗?思考:“五人”是哪五个人呢?请从文本中找出。傫然文本解读(第3段末)1、傫然:合并在一起的样子。2、然:……的样子判断句1、五义士为什么而死?2、五义士是怎么死的?3、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文本解读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全文,边听边圈出通假字,并给不会读的字注音。蓼()洲旌()其所为湮()没皦皦()抶()而扑之赀()财溷()藩傫()然詈()之逡()巡投缳()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户牖()读准字音liǎojīngyānjiǎochìzīhùnlěiqūnlìhuánpùshìbāoyǒu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止”通“只”,仅,不过,副词。“有”通“又”。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通假字1、五义士为什么而死?2、五义士是怎么死的?3、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文本解读学习任务:2、请同学们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结合课后注释自己通读全文一遍。(温馨提示:要读出声音。)1、五义士为什么而死?请在原文中找出概括性的一句话。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第1段)文本解读思考:1、红色的字如何理解?2、这句话里有特殊句式吗?3、如何翻译这句话?1、五义士为什么而死?请在原文中找出概括性的一句话。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第1段)文本解读注释小卡片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为介词,被。3、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在;“之”代周公被捕一事。被动句判断句相关背景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残酷镇压异己,“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在朝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反对魏阉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这些主张符合人民愿望,受到百姓拥戴。蓼洲周公,周顺昌,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他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关注民间疾苦,指斥魏阉恶行。因此,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激起了群众的愤慨,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事后,阉党大肆抓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承担了责任,慷慨就义。次年,熹宗死,阉党倒台,魏忠贤畏罪自缢,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烈士,苏州市民把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将五人合葬此处,并立了墓碑,称“五人墓”。作者张溥为此写了这篇碑记。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原文: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第1段)文本解读思考:1、红色的字如何理解?2、以上文字有特殊句式吗?原文: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第1段)文本解读“除”字释义1、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2、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3、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4、整治,修整。状语后置句向,介词在,介词来,表目的整治修整文章没有像一般的碑记那样介绍墓主的姓氏、籍贯,作者在这里要突出的是“激于义”。为义而愤起,为义而蹈死不顾,正是作者所要倡导的精神。第一段最后发出了强烈的赞叹。因为给平民这样高的待遇,在专制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仅从隆重地为五位平民建墓碑这样一件具体的事,也可以看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一段小结2、五义士是怎么死的?结合文本加以读析。文本解读(第3、4段)学习任务:跟着老师把3、4两段读一遍,边读边思考:1、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2、事件经过怎样?结局又怎样?2、五义士是怎么死的?结合文本加以读析。文本解读吴臣请示,按诛五人周公被逮,士人声义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英勇抗暴贤者发金,头与尸合五人当刑,意气扬扬詈骂中丞,谈笑以死头断悬城,色不少变慷慨就义叙“五人之死”(第3、4段)(第3段)(第4段)文本解读原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周公被逮,士人声义思考:1、红色的文字如何理解?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如何断句?3、你从“哭声震动天地”中读出了什么?文本解读原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周公被逮,士人声义注释小卡片1、行为: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wéi),成为,作为,动词。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先:表率,榜样。3、为:wèi,是介词,替。4、以:来,表目的。文本解读原文: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周公被逮,士人声义“哭声震动天地”,说明范围已经不止是“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而是大批民众了。哭,不是示弱,而是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须知当时阉党势力极大,对东林党人大肆镇压。敢于为周顺昌送行,并为之哭泣落泪,是公开的支持、声援,是需要勇气的。思考:3、你从“哭声震动天地”中读出了什么?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思考:1、红色的文字如何理解?2、“谁为哀者?”属于何种句式?3、画横线句如何断句?4、你从“抶”“仆”“噪”“逐”中读出了什么?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三个“而”字1、按剑而前:表修饰。2、抶而仆之:表承接。(仆:使动,使…倒下)3、噪而相逐:表修饰。(相逐:即“逐相”,意为追逐他。“相”,偏指一方,可译为“他”。)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三个“以”字1、是时以……:凭借……的身份。2、厉声以呵:同“而”,表修饰。3、匿于溷藩以免:才。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注释小卡片1、堪:忍受2、焉:他,代词,指代毛一鹭。3、于:在,介词。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古今异义词1、私人:古义,党羽;今义,(与公家相对的)个人。2、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度伤心。宾语前置1、谁为哀者?文本解读原文: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仆”“噪”“逐”充分体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与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思考:4、你从“抶”“仆”“噪”“逐”中读出了什么?文本解读吴臣请示,按诛五人原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追究,查办结局:五人被魏阉惨杀。文本解读在作者生动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五人的义举,他们为正义所激励,为正义而拼争,最后为正义而献身。请问,文章为什么在第3段的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呢?参考:“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是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文本解读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思考:1、红色的文字如何理解?2、作者如何描写五人受刑时和受刑后的表现?有何作用?文本解读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两个“而”字1、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表修饰。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表承接。(函:名作动,用匣子装,意为用棺材收敛。)文本解读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注释小卡片1、以:同“而”,表修饰。2、发:动词,拿出。3、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文本解读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古今异义词1、意气:古义,神情;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偏激、任性的情绪。2、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文本解读原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义士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受刑后“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这些神态描写将五义士为义而死、视死如归的从容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其舍生取义而死的高尚人格的热情歌颂。思考:2、作者如何描写五人受刑时和受刑后的表现?有何作用?3、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其死的意义?文本解读(第2、4、5、6段)文本解读原文: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第2段)思考:1、红色的文字如何理解?2、本段中的对比体现在哪里?文本解读原文: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第2段)注释小卡片:1、墓:名作动,筑墓。2、焉:兼词,相当于“于此”,意为“在这里”。3、止:只是,仅仅,不过。4、慷慨: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意气豪放、情绪激昂;今义为大方。5、疾病:名作动,生病。文本解读原文: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本文标题:《五人墓碑记》课件58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5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