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腹部CT检查技术和常见疾病CT表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李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第五章CT检查技术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654-2口服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四、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进行横断面扫描。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3-5mm;⑤胃和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二)CT平扫2.CT扫描参数:配好合适浓度对比剂检查前30分钟第一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口服200300ml;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50mA或根据病人体型适当增加,层厚5-10mm,间隔5-10mm,采集视野为大视野(38cm以上),重建方法为标准重建。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窗技术:肝脏窗宽为180~250HU,窗位30~60HU;胰腺窗宽250~350HU,窗位35~50HU;肾脏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肾上腺窗宽250~350HU,窗位10~45HU;腹腔及腹膜后窗宽300~400HU,窗位20~40HU。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1.肝脏通常为三期,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25~35s扫描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70s扫描实相平衡期:对比剂注射后120~150s进行扫描如只进行肝脏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则称为双期扫描。有时还可根据病变的需要(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做不同时期的延迟增强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三)CT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CT增强扫描—肝脏原发性小肝癌动脉期增强:明显增强门脉期增强:快速退出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胰腺胰腺疾病的CT增强扫描一般行双期扫描,扫描时间与扫描参数同肝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3.肾脏:包括三期:①肾皮质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②肾实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③肾排泄期或肾盂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5~10min。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肾脏增强扫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四)肝脏血管造影CT扫描1.动脉造影(CT-A):是指在血管造影室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螺旋CT机时比对剂用量为20~40ml即可。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注射对比剂20~25s后开始扫描,螺旋CT对比剂用量为100~120ml。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五)CTA1.胸腹部大血管CTA:适用于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和血管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等。技术条件:管电压130kV,电流200~240mA,视野25~32cm,层厚1mm,标准重建。注射速度3~4ml/s,剂量100ml,注射后18~28s启动扫描或自动触发,时间在30s内,成像范围30~45cm或更长。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胸腹部CTA:显示胸腹主动脉夹层,重组方法分别为MIP和SSD。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2.肾动脉CTA:检查前准备同胸腹部大血管CTA,层厚1mm,注射速度4~5ml/s,注射剂量80~100ml,自动触发。扫描范围从第十一胸椎下缘至第五腰椎。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肾动脉CTA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六)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1.检查前作好胃肠道准备,同胃肠CT扫描2.扫描前5~10min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20mg3.胃内服对比剂;肠道要注入1000~1500ml气体4.腹部常规条件扫描,但层厚为1mm,重建间隔0.5~1.5mm,螺距为1~1.5,一次屏气扫完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第六节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肝脏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肝脏1.肝实质2.肝血管3.肝内胆管4.韧带和沟裂1.肝实质: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呈均匀强化。2.肝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呈高密度影。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呈高密度影。1..2.3.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两支主干左支右支肝段(Couinaud八段法)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走行。扩张的肝内胆管4.肝韧带和沟裂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显示为低密度影。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③静脉韧带沟裂位于尾叶和肝左叶外侧段之间④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大小:15CM肝右/左叶前后径比1.2~1.9肝右/尾叶横径比2~3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肝右/左叶前后径比肝右/尾叶横径比肝硬化,脾增大,占据8个肋单元1.形态、大小1.肝边缘变钝、饱满。2.肝外缘离开腹壁,肝裂增宽,胆囊窝增大,肝叶比例失调。2.边缘、轮廓肝缘失去正常的棱角,凸凹不平,锯齿状、波浪状位置: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形态: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直径4~5cm,壁厚约2~3mm密度:均匀低密度,0~20HU增强:壁均匀一致强化(肝内外胆管大多不显影)胰腺位置:横跨于L1、2椎体之前,胰尾、胰体、胰头逐渐由高到低、钩突是胰头部最低的部分,是胰头下向内延伸的楔形突起。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外侧是降段,下方是水平段。胰管位于胰腺偏前部,可不显示或细线状形态:呈带状,密度均匀胰头体尾胰头胰体尾胰钩突大小:胰尾2.0,胰体2.5cm,胰头3cmcm。60岁以上老人逐渐萎缩变细。血管:脾V—沿胰腺体尾部后缘*标志肠系膜上A、V—钩突前方增强:明显均匀强化钩突胰体尾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增强检查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2~3ml/S,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分别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平衡期(110~120S)增强*肝脏为双重供血肝动脉25%门静脉75%*肝细胞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血管肝实质动脉期20~25S以后肝动脉及分支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50~60S以后门静脉及分支明显强化平衡期110~120S以后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逐渐下降平衡期(110~120S)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50~60S)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三、疾病诊断(一)原发性肝癌(二)肝海绵状血管瘤(三)转移性肝癌(四)肝硬化(五)肝囊肿(六)肝脓肿(一)原发性肝癌90%为HCC,男性多,30~60岁。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血供丰富,易转移病理分型1.巨块型≥5cm2.结节型<5cm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平扫: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密度假包膜坏死肝硬化1.可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2.类圆形边界模糊的低密度肿块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4.巨块型肝癌: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死灶增强:*快显快出A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断逐渐强化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对比下呈低密度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平扫快显快出延迟不填平快显间接征象①血管:癌栓②淋巴结③胆道④肺、椎体转移下腔静脉癌拴1.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多AFP(+)2.平扫:①常见肝硬化②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③“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④坏死:中央更低密度3.增强:*快显快出A期:肿瘤明显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迅速达到峰值门V期:肿瘤增强密度明显迅速下降,肝实质不断逐渐强化平衡期:肿块密度继续下降,在强化的肝实质背景对比下呈低密度增强:4.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T1W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假包膜:低信号环Gd-DTPAT1WI:低信号区中有卵圆形稍高信号T2WI:肿瘤周围为外缘不规则的高信号,中部圆形低信号区有斑片状不规则的高信号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受压移位T1WI稍低、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内不均匀(二)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30~60岁多见。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外周由纤维组织间隔,内衬单层血管内皮细胞,并充满新鲜血液。可有血栓形成、坏死、钙化。平扫:境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约30HU。增强:*早出晚归A期:自周边开始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接近大血管密度)门V期:斑状、结节状强化逐渐融合,同时向中央扩展延迟期:(10分钟后或更长):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也就是“消失”看不见肝血管瘤*早出晚归肝癌*快显快出10分钟延迟15分钟延迟早出晚归早出晚归血管瘤CT诊断标准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从周边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血管密度;延时: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整个增强过程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MRI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灯泡征:具有特征性,有诊断意义肝血管瘤在T2WI上随着TE的延长,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下,肿瘤表现为边远非常锐利信号越来越高的信号灶。直至达到或甚至超过脑脊液或胆囊的信号,在重度T2WI上很白、很亮。好像瓦数不断增大的灯泡。灯泡征(三)转移性肝癌发病率仅次于HCC,AFP(-)多发结节,大小不等,易坏死、囊变、出血、钙化转移途径1.直接侵犯2.经肝门部淋巴结3.经门静脉4.经肝动脉平扫:多发小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可密度均匀,可出现出血、钙化、囊变(肿瘤很小也可发生囊变)、坏死而致密度不均增强:A期:不规则边缘强化;门V期: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增强消退*“牛眼征”:部分转移性肿瘤中央为无强化低密度坏死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外周水肿带(低密度)边缘强化(高密度)中央无增强(低密度)两个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实质边缘强化呈高密度,而肿块中心未见强化为肿瘤液化坏死,形成“牛眼征”“牛眼征”“牛眼征”:外周水肿带(低密度),有时看不到边缘强化(高密度)中央无增强(低密度)MRI稍长T1稍长T2信号“环靶征”肿瘤中心: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亮环征”或“晕征”(halosign)肿瘤边缘:T2WI高信号环,与肿瘤周边水肿带或血供丰富有关“晕征”:中央为高信号,中部有低信号内晕环,最外又为高信号外晕环(四)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酗酒1.肝细胞弥漫性坏死2.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变形、变硬,肝叶萎缩或扩大3.门脉高压1.肝叶比例失调(部分肝叶萎缩,部分增大),全肝萎缩少见。2.肝轮廓边缘凸凹不平
本文标题:腹部CT检查技术和常见疾病CT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1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