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
1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姓名2姓1、何谓“姓”?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姓的目的:据文献记载,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姓”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字,明代学者郑晓考订出上古“八姓”:姜、姬、妫、姒、嬴、妘、姞、姚。上古“八姓”,多加女旁,反映出我国最早的姓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4姓“姓”的本义是“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隐公向众仲询问有关氏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分封有德之人以之为诸侯,依照他的生地而赐姓。”5姓的起源2、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社会,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6姓的作用3、姓的作用是什么?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上古姓氏产生之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部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标记或识别符号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7姓的作用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班固的话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姓是用来“纪世别类”的。上古有姓有氏。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族的称号。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皞,嬴姓等。8姓的作用第二,姓有“别婚姻”的作用。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班固认为,先民的姓,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疏远近的重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这表明古人已经知道,近血缘的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9姓的作用第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什么叫“崇恩爱、厚亲亲”?一是指人伦关系以及思想感情亲疏厚薄;二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西周以前,君主卿士大夫都是世袭的。无论君主还是大小官吏,均由同姓或异姓贵族充任,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授以不同的高低官职。“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恩格斯10小结1、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2、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3、姓最重要的作用:“别婚姻”。4、其核心内容:“同姓不得相娶”。11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12氏上古时期,有姓,亦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zuò,赐)此言:诸侯可以依据他的出生地得姓,天子还要分封给他土地并赐给他“氏”。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13氏据《左传》地记载,累代为官的,后人可以以官名为氏;也有的以封邑地为氏。例如: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名为氏,姓司寇氏。召公,姬姓,名奭,周王室的宗亲,史料记载周文王庶子。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14氏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所以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如: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见《左传·哀公十一年》)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了,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15姓氏的来源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这些姓多带女字旁。如:上古八姓中的姬、姜、妫、嬴等,(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龙;柳、梅、李、叶;谷、麦、桑、麻、粟;林、木;风、江、金、石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16姓氏的来源(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晋国的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再如司徒、司马、司空、乐正(职官)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位于左中军,他的采邑在“知”,于是荀首的后代以“知”为氏(采邑)→知罃。再有:王、侯、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17姓氏的来源(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西门豹、北郭骚、南宫适、百里奚、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18姓氏的来源(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B、为避灾难而改姓。陈厉公子陈完,陈国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19“姓氏”应注意的问题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的平民还是没有姓。如《左传》中的鉏麑、灵辄;医缓、医和;《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20“姓氏”应注意的问题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p6521上古女子的姓因为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上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对于她们的姓必须明确表明,表明方式有: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叔隗(一音wěi,又音guī)、季姒。2.出嫁之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嬴、晋姬、陈妫、国姜(国,氏)。22上古女子的姓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女子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例如秦姬、江芈、芮姜。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5.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谥号)。23姓氏小结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24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25名《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26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如殷代的君王成汤(天乙),其后有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及武丁(盘庚曾孙)六位贤君,直至帝辛(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27名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则。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⑴不以国⑵不以官⑶不以山川⑷不以隐疾⑸不以畜牲⑹不以器币。28名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魏晋以后,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29名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风尚。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其父名松(木),其子名在(土)其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明清以后,按辈谱命名最为盛行。30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成年男女。《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名与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联系,常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冉耕,字伯牛。31名与字之关系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由于词义的变迁,有些同义词我们已经看不出它们的关系:如:颜回字子渊。《说文解字》中:“渊,回水也。”(回水,旋转的水)回,旋转也。再如:樊须,字子迟。(须、迟,古代都为“待”)32名与字之关系反义相对。如晋大夫赵衰,字子馀。衰,为减少,而馀为增多。又曾点,字子晳。《说文》中:“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又朱熹(明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33字的表示方法周代贵族男子在字前常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为了和未婚的成年女子相区别,字的后面有时加“父”或“甫”表示性别。用这个方法构成的男子字的全称一共有三个字。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比较常见的是省去“父”(甫)字,如仲尼。有时也省去排行,如尼父。有时也只以排行为字,如管仲。34字与名连称上古时期,名与字常常连说。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武力绝伦。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35字与名连称汉代以后,则往往是先名后字。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36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3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