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圣谕广训》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满清时期的国教。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源于满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穆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崇正学8、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风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为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雠忿以重身命而「广训」部分,则完成于雍正即位次年(1724)。雍正自云,期望其子民「俾服诵圣训者咸得晓然于圣祖牖民觉世之旨,勿徒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因此就康熙〈圣谕十六条〉各条目,逐一「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而创作了十六篇短文,及自康熙以来,《广训》条文的定期朗读,即与明以来的乡约制度相结合,成为「圣谕宣讲」传统之始。「圣谕宣讲」后来成了有清一朝地方施政的要目之一,和中国各地民众的团体活动之一。各级官员皆需于每月两次(朔望或初二、十六)举行公开集会,对百姓进行宣讲,并解释《圣谕》。而雍正《广训》颁布后,「圣谕宣讲」则以该书为宣讲的主要内容。再者,也许为求宣讲时,平常百姓得以了解「万岁爷的意思」,当时陆续地出现了许多白话解释版的《圣谕广训》。此因定期举行「圣谕宣讲」,本来为的是让被统治阶层通晓并遵行《广训》的条文规约,然而雍正《广训》以简洁文句写成,一般乡野间不识字的百姓们无法了解;加以定期宣讲时,各级官员也需说话材料,因此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广训》白话解释本。这些口语化的《广训》版本,极便于宣讲时所用,因而为各省官员所反复刻印,种类极为繁多。然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圣谕广训衍》,以及道光三十年敕颁的《圣谕广训直解》。一清世宗撰。不分卷。圣祖曾以封建伦理道德为要旨,颁发上谕十六条,传布民间。世宗即位后,对圣祖的上谕十六条详加阐述,即成《圣谕广训》。主要内容是宣传封建主义的法制、人伦、礼俗,自纲常名教、忠孝节义,到耕桑作息、日用饮食,无不具备。雍正二年(1724),向全国及各府、州、县学颁发,令生员朔望宣读,牢记心中。次年规定,童生参加县试、府试之复试,必须背录《圣谕广训》,不能背录者不予录取。篇序言。至此《圣谕广训》一卷于焉问世(后简称《广训》。第一条讲的就是“敦孝弟以重人伦”;这本书用古文写成,每逢初一、十五,主要地方官都要当众朗读。书中关乎“忠孝”的原则是这样展开的:“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然后再进一步论述“忠孝”与人伦:“故不孝与不弟相因,事亲与事长并重。能为孝子,然后能为悌弟;能为孝子悌弟,然后在田野为循良治民,在行间为忠勇之士……故叮咛告诫,庶尔兵民,咸体朕意,感发兴起,各尽子弟之职。圣人之德,本于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悌。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本文标题:圣谕广训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6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