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参考书籍•《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著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城市规划史纲》汪德华著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历代朝代更迭简况古代部分一、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封建社会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中国历代朝代更迭简况三、封建社会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国历代朝代更迭简况近代部分——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现代部分——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中国历代朝代更迭简况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3)新石器时代: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居民点的分布越来越稠密,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村落。二、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1)穴与窖的区别(2)巢居:与穴居一样,经历了较长的年代。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房屋或竹楼以及干阑式建筑都是由巢居演化而来的。(如右图)(3)半穴居:是穴居与巢居的一种结合。相当于半地下的建筑。(4)地面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居民复原图井干式房屋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三、原始的居民点的形成(1)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以成群的房屋以及穴居的组合为主要形式。(2)居民点的特征:a.选址: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带;靠近河湖水面。b.居民点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右图)c.建筑的布局有一定规律。(3)原始的居民点是城市的雏形。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四、城市的产生(1)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阶级。(2)城市使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3)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4)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天4000以前的古城堡遗址。(5)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随堂练习1.我国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哪些?()A穴居B巢居C半穴居D地面建筑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ABCD2.原始居民点形成的时间?()A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私有制的产生D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A3.城市是伴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私有制和阶级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1.这一时期的冶炼技术(主要是冶铜技术),手工制作水平用了很大的进展。2.有了货币——当时已有专门的商人;3.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创造了版筑墙技术。思考:商代青铜器主要用于哪些领域?天然齿贝制成的贝币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间的宽度即为墙的厚度。版外用木柱支撑,然后在两版之间填满泥土并夯实。筑完之后再拆去木板和木柱,即称为一堵墙。二、殷商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的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郑州商代城址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2殷墟(安阳小屯)(p11)(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1)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干结构。(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抬梁式结构: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梁向上逐渐缩短。广泛运用于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穿斗式结构:用穿枋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川西民居)穿斗式木构架侧立面川西民居川西民居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很少使用。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三周代的城市与城制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京和镐京。遗址(瓦片)在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周王城复原想像图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四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3)市(市井):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市、墟场。(4)城——防御功能:“筑城以卫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的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五周代的都城城制及影响(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2)意义:——《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小结:殷周时期城市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整的城墙以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和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的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墟场),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随堂练习1.《周礼考工记》是()时期记载周代王城布局形制的著作。A秦汉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西周D东周B2.商代青铜器一般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青铜礼器B青铜兵器C青铜工具D青铜农具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ABCD总结与思考1.城市产生的过程;2.《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影响;3.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4.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4点)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铁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因而使筑城与攻城、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二城市建设(1)燕下都(城与廓并列):今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城市位于两河所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燕下都城遗址示意图居住区域手工业作坊区域墓区河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2)赵邯郸(城与廓并列)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在今邯郸市区西南。包括内城(大城)和宫城(王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建筑群形成了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赵都邯郸城遗址示意图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3)齐临淄(城与廓相重)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市人口在30万人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齐临淄故城遗址示意图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4)郑韩故城(并列)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市分为主城和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似正方形。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为存储物资的大型仓库。战国郑韩故城想像图居住建筑遗址宫殿区(小城)主城外廓城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管子》——打破了单一的礼制形式,从城市功能出发,提倡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和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思考:《周礼考工记》和《管子》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小结)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2.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所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相重;鲁国都城,内外两重;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其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3.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4.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如齐临淄)。5.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社会背景:战国被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9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