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政治作业-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关系
浅析科技与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关系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的。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与科学的概念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技术的概念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对技术的不同理解和概括,也反映了技术本身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类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特点不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表明:科学和技术的起源、科学家和技术师的工作方式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传承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1.科学和技术的起源不同。最早的科学源于人类对外在世界惊奇的感受和疑问,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各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造,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相反,技术则直接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变革客体的劳动,包括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的实践活动。2.科学家和技术师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不同。从具体的思维方法看,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而技术师的工作则是发明。科学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和系统知识,它受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的制约;技术手段则受主体需要的限制。3.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承的方式不同。从纵向的传承来看,科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逻辑体连贯性,技术的发展则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所以,科学的发展是进化,技术的发展是积累。再从横向发展来看,科学思想的传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靠思想观念的方式进行,而技术知识的传播大都借助于直观图形或以实物模型为中介。4.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是远比科学古老的文化形态,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活动就表现出明显的技术特征。而超越简单劳动的关于自然现象的一般观念和普遍知识的形成则要晚得多。(二)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学科特点不同1.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不同。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来看,我们可以把科学归结为一种较弱的“演绎体系”;而技术学科则可以称为一种广义的“算法体系”。前者强调逻辑严格性和体系完备性,后者则重视算法的程序化和有效性。2.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积累所依赖的认知模式不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从理论构造经过逻辑批判再到经验检验——以判断其真假性;相应的技术则更多地表现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模型,经过求解模型再到实验检验——以判断其有效性。所以,科学知识的发展很符合证伪主义理论,而技术知识的积累则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模式。3.科学和技术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是以获得对客体的全面系统的认识为目的,技术以有效地变革客体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三)科学和技术的价值功能不同1.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不同。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完备的知识体系,技术开发的最终成果是人造物——物化产品。科学在人类零散、粗糙的经验材料和深奥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技术则在人类社会与天然自然之间筑起了“人工自然”的屏障,透过它使人类获得了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和变革客体的有效手段。前者构成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后者的影响则主要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二、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一)科学的技术化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这些辅助的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相应技术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离不开现代化的昂贵的技术设备,而且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上的突破。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高倍数的射电望远镜,生物学的研究也离不开高倍的显微镜和其他仪器设备。这些高性能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制造又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就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科学,技术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要素,这就是科学的技术化趋势。(二)技术的科学化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另一方面是指技术创造发明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而得出,即技术进步以科学进步为先导。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电力技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等等就是先有基础科研的成果,其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再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这就是技术的科学化趋势。(三)科学技术的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这种连续体的形成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两个过程相对展开,衔接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而成。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起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学革命或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发展创新型国家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胡锦涛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可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创新,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创新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创新,具体落实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全面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知识经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的投入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来完成。其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计算机业、航空航天业、生物工程业、新材料行业、新能源行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并使得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日趋提高经济的知识化程度。第三,积极促进科技进步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第四,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五,努力培育国家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得科研领域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广泛开展并积极促进科研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循环经济建设是环境利益协调的必经之路,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环境生态学理论指导经济活动,把科技创新不断运用到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上来用以实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双赢为目的。实现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的进步;没有科技创新和知识进步循环经济就是纸上谈兵。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建设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建设也必须依靠创新来完成。创新型国家的政治建设,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新型国家的生命。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展开,不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也会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制度的保障,是调动人民投入建设的力量源泉,是协调各方面建设力量的基地和平台,是创造建设手段和方式的智慧根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又在更大的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型国家的文化的建设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建设和谐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与改造建设、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与改造建设是创新型国家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华文明有着至少5000年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面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弘扬和传承。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不是照搬祖先的老样子去做,而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时代要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只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的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已经开始了步伐,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可以说就是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大方面去落实,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品质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
本文标题:政治作业-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1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