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实践校正稿)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分别是:(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通过学习,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3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1、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2、了解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3、认识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4、了解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分布特征。5、了解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以及氏族等。1、学生通过读书和观察插图,对比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2、读《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列举祖国境内不同时期远古人类的代表,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3、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能认识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1、知道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3、了解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培养解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用对知识列表的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3、通过总结学习内容,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第3课华夏之祖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1、复述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的传说,了解华夏族的形成。2、掌握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1、通过读书和观察相关图片,总结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2、以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复述历史的能力。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及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3、认识尧舜禹的“禅让”。4、知道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3、归纳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4、通过一定形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9课)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说出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2、简述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史实。3、了解西周分封制。1、通过自主学习,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要点,学会抓重点。2、通过制做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3、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1、了解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2、知道司母戊鼎等著名的青铜器。3、了解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4、知道“三星堆”文化。5、了解夏、商、西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及奴隶的悲惨生活。1、通过读书和观察相关图片,掌握著名的青铜器,提高抓事物特征的能力。2、引导学生归纳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归纳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知道春1、知道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期。2、掌握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3、简述齐、晋称霸。4、了解城濮大战。5、知道战国七雄。6、讲述战国时期著名战役。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组织讲故事比赛,帮助了解这段历史。3、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4、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教学建议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通过观察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作用。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展开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3、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教学建议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1、掌握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2、了解夏历和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测定。3、知道扁鹊与“望闻问切”四诊法。4、了解屈原和《离骚》;1、通过观察相关图片,掌握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通过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通过对大诗人屈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1、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学说和创办私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2、了解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及政治主张。3、了解战国时期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及兵家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思想。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制作图表,掌握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3、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重要历史人物。4、通过对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背景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产生百家争鸣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17课)第10课:“秦王扫六合”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1、知道“秦王扫六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3、掌握秦朝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和秦的疆域。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知道陈胜吴广起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1、通过指导学生读课文,引导探究义。2、简述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3、了解公元前206到202年经过4年的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1、复述文景之治。2、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上的措施。3、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1、列举文帝、景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全面把握“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历史作用。2、通过影视资料或文字资料,对汉武帝作总体评价,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内容标准学习目标细化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1、简述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的情况。2、了解汉代的丝织技术、冶铁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2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