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长江三角洲是世界上四大三角洲之一,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迅猛进展,这一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已成为妨碍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进展的大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因此,探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经济进展特点和区域地位〔一〕社会经济进展特点1、人口、工业最密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地区及宁波、绍兴、舟山三市,面积约9.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4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人口密度为743人/平方公里。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0367亿元,占全国的18%。2.经济增长最快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二】三产业迅速进展,私营企业也异军突起,国内生产总值达8859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2.7万元,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3.城市进展最密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都市连绵区。以上海、南京、杭州3座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5个城市群,分别为:上海大城市区;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4.开发与开放最早在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占了三个,1985年国务院将整个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开放区,并从90年代开始涌现了大量的经济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有17个,另外还有众多的省级开发区、地方自办的各类开发区。5.区域基础设施最坚实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南北交通流的要紧通道,也是全国水陆、水水中转的重要地区,担负着维系全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国家也一直加强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沪宁、沪杭甬等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镇杨大桥等大型桥梁;上海港、宁波港等深水港口;沪宁高速铁路、南京西安、南京启东等铁路的建设等等,这些为长江三角洲的进一步腾飞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区域地位与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显示性和标志性地区,也是我国以后经济规模与进展前景的决定性地区,在带动全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因此,不管是当前及今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展,将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二】资源与环境问题长江三角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进展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走着事实上的“先污染后治理”之路,长江三角洲目前差不多成为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峻污染区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进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直截了当妨碍着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进展。〔一〕水环境氮、磷、有机物复合污染严峻,水质性缺水普遍除长江、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良好外,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中小河流的水质污染均特别严峻。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比较严峻的有机污染问题,水质均远劣于Ⅴ类标准,出现季节性的或终年的水体黑臭现象。浙江省平原河网84%的河段不能饮用,太湖流域80%河道污染,60%失去饮用功能。此外由于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妨碍,大量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区域内要紧湖泊如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均出现强烈的富营养化趋势。以太湖为例,80年代初期太湖的水质以II类清洁水体为主,占69%,轻度污染(Ⅳ类水体)的水体只占全湖的1%,目前太湖总体水质处于Ⅳ类,其中五里湖和梅梁湖已达严峻富营养化水平,夏季几乎全太湖都能看到水华现象。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77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尤其是上海和苏中、南地区,人均拥有当地水资源量仅为246m3和458m3,属水资源短缺地区,而水体大面积的污染使区域内同时存在水质性缺水。〔二〕近岸海域污染严峻,赤潮发生频繁在全国四大海域中,超四类海水比例以东海为最,占52.0%,同时近岸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海域污染直截了当带来的后果是赤潮频发。2001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达34次,在全国居于首位。长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污染严峻,海水以四类和超四类为主,且超四类的占绝大部分,污染程度位于全国沿海地区的第一位,已无一类海水。我国专家曾对长江口地区海域营养盐状况进行过监测,结果说明,90年代该海域氮的含量比60年代增加了6倍。受污染妨碍,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岸海域成为赤潮多发区,其赤潮发生次数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赤潮的频发直截了当带来的是触目惊心的后果。近10年来,我国近海发生赤潮不下300起,1997~1999年间我国共有记录的较大规模的赤潮45起,造成直截了当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在浙江,1999年6月间台州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损失达4000万元。在舟山渔场中心的嵊泗县,投资500多万元的1000万只鲍鱼苗曾因赤潮而毁于一旦。赤潮的频发直截了当导致野生、养殖的鱼虾蟹贝大量死亡。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浙江沿海地区又是全国海水养殖的重点地区,不断下降的海洋环境质量对海水养殖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并已造成了严峻的损害。〔三〕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频繁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数量多、城镇、工业等密集,经济活动强度大,也是我国大气污染较突出的地区,对人群健康及社会经济的进展都有消极的妨碍。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无大型水力发电条件,目前核能发电才开始,本地区产生的电力要紧来自于火力发电,因此大型火力发电厂在本地区集中分布,然而火力发电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此外燃煤、燃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化肥生产等行业也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大量空气污染物排放,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加剧,空气中SO2维持高含量,整个地区被酸雨所覆盖,酸雨发生频率达75%以上,是全国酸雨的高频率地区,且酸度高,pH常小于4。然而从目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进展目标分析,今后该地区一个时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多数地区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将增加,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这几年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看,整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形势反而更加严峻,全区域整体离大气污染环境质量的全然好转仍有特别大距离。〔四〕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品质下降,生物资源衰退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三废”污染的日趋严峻,蔬菜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如国家早已规定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甲胺磷,1998年和1999年某地的小白菜等蔬菜进行随机取样检测,结果甲胺磷残留的批次分别占抽检批次的29.6%和46%。另据浙江省有关部门分析,白菜类、绿叶菜类、根茎类等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超过标准严峻;某些城市市郊菜地的重金属铅、镉等含量超过国家四级标准,并由城郊逐渐向农村蔓延。此外由于富营养化,长江三角洲沿海赤潮每年频繁发生。水质污染使海产品和淡水产品受到一定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据调查,沿海某些水产品中重金属、生长激素、有机污染物含量已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多倍,超标率高,直截了当妨碍水产品质量。环境污染不但使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而且引起生物资源的衰退。如长江口外海域银鱼已绝迹。〔五〕地下水过量开采,地质环境问题普遍随着地表水供给的不足及水质恶化,地下水被过量开采。80年代往常,地下水开采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一旦处于开采淡季,地下水位能迅速恢复。然而80年代末以来,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进一步广泛开采,地下水位漏斗已呈区域联接,并逐年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目前区内要紧开采含水层最低水位是:上海50m,苏锡常地区80m,嘉兴地区45m左右,已差不多处于疏干型的开采状态。地下水的大量不加节制的开采,不仅会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危险,而且出现地面沉降问题等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目前已给长江三角洲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地质灾害,如苏锡常地区出现的地裂缝,导致房屋及其它地面建筑毁坏;部分地区桥梁下沉引起内河航运受阻;地面沉降严峻地区已成为积水洼地,产生洪涝灾害,迫使防汛设施不断加高或重建等等。据粗略估算,地面沉降已造成地区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三】对策和建议长江三角洲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应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带动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的进展。然而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与布局、农业持续进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快速进展过程中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阻碍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发挥长江三角洲在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主导地位,有效地解决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的可持续进展,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三大治理体系针对现阶段长江三角洲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个有效的保证措施是建立三大治理体系,即污染预警体系、清洁生产实施与推广体系、环境治理体系。1.建立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分析预警系统〔1〕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环境的水质和水量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进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污染严峻,已对当地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太湖水系,直截了当与长江三角洲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进展息息相关。由于特别的水文条件,太湖流域各地区因水污染而相互妨碍,导致跨界污染纠纷频繁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建立预警系统,提供区域内水质水量特征突然变化的直截了当信息,特别是交界断面的水质水量变化,以在污染事故发生前,采取相应行动和措施,减少污染带来的损失。当前首先应该建立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处理跨界水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提供及时的水位信息以处理水位变化而引起的水污染操纵问题。从目前“长三角”的水环境问题看,区域性的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应该既能处理水质的缓慢变化,同时也应该能够预报各种突发性的环境灾害或灾难事件。〔2〕海洋生态环境分析预警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岸海域污染已特别严峻,每年赤潮频频发生,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令人难以同意的是,污染东海的要紧源头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长江流经多个大工业城市,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注入东海。此外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各水系也不能为东海“激浊扬清”。各地工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淤积在河流、水体中,日复一日地流入东海。据90年代以来的不完全统计,仅浙江省企业向河川排放流入海洋的污水每年就达4亿多吨,大量污染物大多未经处理便直截了当排入江海,其数量已远远超过海水的自净能力。然而海洋是没有界线的,海洋环境的改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改善长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水质,各地区须携手合作来改善海洋环境。为此,建议各地区首先要加强信息交流,如污染物排放交流、技术交流、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交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交流等,以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分析预警系统,包括利用GIS技术构筑长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生态数据库,对海洋要紧生态指标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及有关模型,对营养盐硅、磷、氮的月际变化进行预测等。2.建立清洁生产实施和推广体系清洁生产不同于清洁工艺,它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路线、技术治理、过程产物内部循环利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使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量达到最少。那个思路表达了社会经济持续进展战略,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进展。因此,清洁生产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业界、环保界、经济界、科技界的共识。长江三角洲是一个行业全、技术力量雄厚以及信息灵的地区,因此推进清洁生产具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为此建议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清洁生产实施和推行体系,具体包括:〔1〕建立清洁生产信息交流平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行业比较全的地区,但同一行业间物料消耗、污染物产生率却存在着差异。通过收集国内外各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产品技术等信息,建立清洁生产信息交流平台,引导企业采纳先进的技术及治理水平,提高物料转化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依托清洁生产信息交流平台,来推广“三废”治理有用技术,促使企业提高“三废”治理水平。此外,也能够通过清洁生产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交流和合作。〔2〕建立实施和推行清洁生产的相应规章制度。限于认识,目前许多企业还无法真正认识到清洁生产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4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