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语文课件--茶馆(1)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概括本幕情节1、李三、王淑芬、王利发出场2、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3、唐铁嘴要租房4、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5、康顺子求工刘麻子交易6、王利发与崔久峰7、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总纲王利发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身份:“裕泰”茶馆老板,子承父业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作揖性格特点:精明、干练,善于经营、改良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胆小怕事,自私结局:破产,自尽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意义在于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常四爷身份:旗人,满清时吃皇粮,后靠卖菜为生性格: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不满清王朝,痛恨洋人,参加义和团乐于助人,雪中送炭结局:穷困潦倒,绝望,“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身份:旗人,满清时吃皇粮,后不愿自食其力性格:胆小,懒散,无能,游手好闲留恋过去,宁愿挨饿,也要喂鸟结局: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吴祥子、宋恩子:满清走狗,为帝国主义服务,有奶便是娘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老陈、老林:逃兵,想共娶一女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他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茶馆》的特点一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二特殊的戏剧冲突:(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2)小茶馆影射大时代“图卷戏”,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本剧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将一幕幕情节镶嵌进去。剧中的人物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一幕反映了民国以后军阀混战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连茶馆老板也感到难以度日;巡警、特务之流仗着官府的势力横行无忌,肆意掠财;残渣余孽依然暗中活动;封建遗老进一步没落。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矛盾焦点直指旧时代,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比较《茶馆》与《雷雨》的结构《茶馆》:横剖面,人物在共时态的环境中生存,并列展示人物形象,给人以现实的广阔感。《雷雨》:纵剖面,用回顾的方法将“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紧密地联系起来,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语言个性化王利发:谦恭周到,机敏从容常四爷:豪爽耿直,沧桑沉重宋、吴:狡猾奸诈,傲慢无礼深沉幽默寓庄于谐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课件--茶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6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