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2)
第1页共7页附件:编号:第号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村落名称:山后初家居委会(本村属于:行政村)所属镇(乡):大季家所属县(区、市、旗):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市(地区、州、盟):烟台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省调查负责单位(盖章):调查负责人签字:调查负责人联系电话:填表日期:2012年5月28日第2页共7页(一)村落基本信息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国以后村落形成原因由初姓人氏自小云南迁居此地,择山后而居,并逐步形成村落,故称山后初家。村域面积4.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150亩户籍人口4293人地形地貌特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常住人口4800人村集体年收入2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4050元主要民族汉族列出产值较高的2-3个主要产业渔业捕捞、海水育苗养殖、海产品加工。村落是否列入各级保护或示范名录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省级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级□省级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是□否其他,请注明名称及由哪一级认定公布:正月十三渔灯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保护利用状况保护规划有,规划名称是:开发正月十三渔灯节观光旅游规划批准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无规划保护利用状况(可多选)□闲置废弃□照常使用,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发展旅游和服务业□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其他,具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页共7页(二)村落传统建筑注:传统建筑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类建筑。如村落无传统建筑可不填写此栏。基本信息建筑名称(见注释)建筑年代建筑规模(平方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量认定为历史建筑的数量国家级:处省级:处市级:处县级: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处文保单位是否为古建筑群:□是□否市级政府认定:处县级政府认定:处注:建筑名称填写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牌坊等,以及乡土建筑名称,如徽派民居、XX故居,吊脚楼、土楼、窑洞等。如传统建筑较多,可按表格内容另加附页。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村落简介内容要求:简述村落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和保存的情况,主要传统建筑建造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空白不足可另加附页)图纸及照片要求:提供村落平面布置图,并标明传统建筑位置,提供反映村落整体风貌保持情况的照片,提供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照片,提供各类重要代表性建筑主体和细部(如建筑材料和工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第4页共7页(三)村落选址和格局注:如村落无保持传统特色的选址和格局可不填此栏。对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及数量注:历史环境要素名称填写古河道、古树、古井、传统公共空间等。名称:数量:处(个、座)名称:数量:处(个、座)名称:数量:处(个、座)名称:数量:处(个、座)名称:数量:处(个、座)选址和格局简介要求:概述村落选址特色和形成背景,村落格局特征(如空间、路网、水系、寨墙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分布,以及村落整体风貌保存情况。照片及图纸要求:提供反映村落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体现村落选址特色和文化的照片或图纸,提供反映街巷格局和公共空间布局照片或图纸,提供各类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要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第5页共7页(四)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如村落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填写此栏。如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复制本表,作为续表,逐项登记。基本信息名称渔灯节级别国家级□省级类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是否确定传承人□是√否项目存续情况传承良好□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濒危状态与村落依存程度必须依托村落存在□不需依托村落存在活动规模□10人以下□10至30人□30人以上全村参与传承时间连续100年以上□连续50年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起初,沿海渔民的习俗与陆地从事农耕的人大致一样,他们将陆地上的习俗沿袭到赖以为生、相依为命的船上,渔民们虽然以牧渔为生,但仍摆脱不了对农耕文化的依附。随着历史的变迁,渔家文化不断的发展,渔灯节已具雏形,成为渔民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渔灯节的创始人们,将渔灯节变成渔民自己专属的节日,可以说渔灯节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祈福活动形式,而且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渔灯节这天几百条渔船齐聚渔港、全体村民倾巷出动、鞭炮响彻整个村庄、海岸。在渔港码头,村民们舞起渔家秧歌,敲起欢庆锣鼓,整个码头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喜气洋洋,气氛热烈。渔民们摆上供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如今渔灯节已形成特有的渔民民俗文化,活动从单一的海上祭祀,发展成搭台唱戏、会亲访友、观光旅游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保护渔灯节不但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更能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照片要求:提供反映活动场景和活动空间的照片,提供重要传承活动器具、传承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第6页共7页(五)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基础资料居住在传统建筑的居民数量:人现有设施状况(有即可勾选)入户自来水□垃圾收集设施□排水设施□入户煤气公交站点卫生室有线电视□消防设施已改造电网村内道路已建成60年公共照明□全村有局部地段有□无上次维修为15年前路面:沥青或水泥路土路□传统石、砖路□其他污水处理设施□村内集中处理单户或多户分散处理无处理厕所□公用分户旱厕□水冲厕所垃圾处理方式□卫生填埋简易填埋□直接焚烧送往镇(县)处理村落环境状况简介要求:简介村庄内部和周边环境现状。无详细文字资料记载,据村中老人考证,在明朝中期,大约公元1490年,由初姓人氏名旺自小云南迁居此地,后又有刘、赵、丛等陆续迁来,并逐渐形成村落,村名以首居者姓名命之,称为初旺庄。解放初期曾做过初步统计,解放前全村共有300余户,1600多人,房屋300余幢,1952年户数增加至480户,人口2800人,因择山后而居,更名为山后初家村。原一直归属于蓬莱市大季家镇,2002年9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划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办事处辖区,称山后初家居委会。山后初家居委会位于大季家街道办事处东北1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与烟台芝罘岛隔海相望,西与山后李家村、南与芦洋村、北与黄海毗邻,距烟潍公路(206国道)5公里,疏港高速公路经村直通码头。现全村有1800余户、4293人,均为汉族,村域总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100亩,房屋数量为2200余幢。地处丘岭沿海地带,饮水水源缺乏,宜海洋渔业发展。1983年前,以集体经营海水养殖与近海捕捞为主,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近海养殖、大棚养殖与远洋捕捞,注重经济效益,形成了以渔为主、渔农并举的发展格局,渔业以养殖海带、扇贝、鲍鱼、海参、捕捞经济鱼为主,农业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14050元。村两委会、调委会、治保会、妇女等组织健全,并成立了渔业捕捞养殖服务处和渔业个体协会等组织。照片要求:对村落自然环境、居民居住条件、给水、排水、道路、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现状拍照记录,作为本栏附页,并注明拍摄对象和拍摄时间。第7页共7页(六)传统村落保护意见村民保护意见加大力度,继续保护。村委会盖章:日期:2012年5月28日县级保护意见盖章:日期:年月日省级意见盖章:日期:年月日专家意见专家组长签名:日期:年月日
本文标题: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0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