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当代小说汾阳中学张丽珍一、现代小说背景——“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后却得到了重视。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人”而最易“易人。”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巨大的作用。•梁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一)1920年代的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2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尝试和探索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根据作家创作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人生派小说,二是浪漫派小说。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产生于1918~1921年间的一场文学思潮,实际上是一股“题材热”。周作人曾经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宗旨是为人生,“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共同目的是对人或社会的价值追问。“问题小说”的最有影响的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问题小说”是政治激情和文化沉思两种情境下的产物。•一方面,1911年帝制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知识青年在时代冲击下迸发的政治激情十分高昂,文学是他们传播政治热情的一个排泄口;另一方面,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晚清以来的传统价值信仰的倾颓至此随着它的负载物——传统语言的解体而崩溃,写作者们开始用全新的西化语汇来思维。作为敏感于时代精神的先锋,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一种研究的热情,即对人生和社会的重新质疑和思索。因为这是本质上相反的两样东西,激情是热烈浪漫的,而思考则需冷静深入;关注形而上的“问题”,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周作人曾将小说分为“教训小说”和“问题小说”,认为中国传统小说多“教训小说”,少“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启示性的,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而不是训诫性的,即教会读者“如何如何”。这一点符合了“五四”的启蒙精神,因而周作人称赞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训小说。可实际上“问题小说”还是给出了答案,只因为问题的宏大而无法说出解决的办法。比如“是爱情还是苦痛”,它告诉你这是痛苦,可是如何解决,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牵涉到太多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人?”它告诉你这不是一个人,人的生存不该如此。可见这种启示同时也就是一种教训,一种判断;带有概念化、简单化的通病。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庭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大体上说当时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所以,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便伴生了。•可见这种启示同时也就是一种教训,一种判断;带有概念化、简单化的通病。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庭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大体上说当时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所以,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便伴生了。乡土小说•1923年前后出现于文坛。鲁迅:“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因此,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它主要是针对“问题小说”的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而产生的。•鲁迅《孔乙己》、《风波》、《故乡》,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台静农《拜堂》,此外还有许钦文的《鼻涕阿二》,许杰的《惨雾》、《赌徒吉顺》;蹇先艾《水葬》,废名的《菱荡》、《竹林的故事》等•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农民身上。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自叙传抒情小说•20年代的浪漫派小说最主要的形式是“自叙传”小说。代表作家有:创造社的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叶灵凤,浅草—沉钟社的陈翔鹤、林如稷,弥洒社的胡山源等人。•“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898-1945年)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家首推创造社的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作者主要集中于创造社。他们受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主张作家的写作应该是再现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侧重作家“心境”的彻底暴露,包括暴露私生活中肉欲的苦恼和变态性心理,以此向旧道德挑战。加上受到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影响。总的来说,创造社的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小说的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的发展。30年代的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繁荣时期。•左翼小说•社会剖析派•东北流亡作家群•乡土小说•京派和海派左翼小说创作•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少年漂泊者》《短裤党》;茅盾的《子夜》:柔石的《二月》,丁玲的《水》、《田家冲》,出现红色罗曼蒂克的创作模式,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人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又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以蒋光慈的创作为代表。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叶紫的《丰收》《电网外》。社会剖析派•社会剖析派是1930年代出现的一个带有左翼倾向的小说流派。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茅盾、吴组缃、沙汀和艾芜等。代表性的作品有《子夜》《一千八百担》等,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摸索出一条将科学的社会理论与作家的创作实践结合的新路子,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生活发展的路向。他们一般从社会经济分析人手,用阶级对抗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并让实际的对抗过程与演进成为作品的重心。东北流亡作家群•1931年,震惊中外韵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被迫流亡到关内,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用小说传达出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盛赞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其中“二萧”是主将,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乡土小说•乡土小说:30年代小说流派的形成,地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些流派的小说题材大都限于某种区域生活,作家并不以描写某个具体出众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而是以擅长表现某一地带的整体文化或特定事件而著称。在30年代小说流派中,表现地域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艾芜笔下的南疆风情、吴组缃笔下的皖南乡村和李劼人笔下的四川民风。京派和海派京派是指1930年代居住在北方的一些城市,如北平、天津等的作家群体。他们没有共同的组织严密的组织,但具有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文学追求。主要人物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卞之琳、李健吾、朱光潜等人。主要的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月刊》《水星》《骆驼草》等。主要表现对于乡土中国的向往,展示封闭乡土中的人性美。创作风格相对比较成熟。废名是这个流派的鼻祖;沈从文是它的代表,李健吾和朱光潜是其理论家。•海派主要是指1930年代居住在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左翼作家,如蒋光慈,茅盾等人,他们的创作充满着革命的力比多冲动;一是指新感觉派,他们书写十里洋场的红男绿女,具有时髦的现代主义特征。30年代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表现都市生活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人物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新文艺》《现代》上发表作品。又称海派。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同时,又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小说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代派手法,去表现现代都市男女躁动迷惘的心灵状态。•刘呐鸥有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其中的短篇采用“新感觉体”,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现代都市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摄人。•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圣手”和“鬼才”,主要作品有《南北极》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说家,创造了心理型的流行术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哀婉的抒情中带着“邪僻”,刺激又带有传奇性质。形成所谓“穆时英风”。•施蛰存主要作品有《上元灯》用怀旧的情绪来表达少男少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用精神分析来解释历史事件和男女性爱,如历史小说《将军底头》《石秀》,现实题材的小说《梅雨之夕》;他的一些小说受到爱伦·坡的影响,如《凶宅》。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4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指从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的12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文学也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并生发出各具特点的文学景观,形成了国统区的讽刺与追忆小说,沦陷区的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等几大类。•之一:讽喻、暴露与体验、追忆•虽然抗战一开始多是歌颂,但随着战事的深入,,作家们的视线由光明转向了阴暗。由张天翼带头
本文标题:现当代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0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