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促进民族团结》优秀课件部编版1
促进民族团结第七课第一框导入活动:阅读课本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高山族、满族布依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彝族藏族、回族汉族、蒙古族讨论并交流:你认识这些少数民族吗?人民币图案设计说明了什么?答案与解析:说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3、民族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4、我国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原因是什么?5、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6、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措施?1.彝族2.白族3.藏族4.傣族5.佤族6.侗族7.哈尼族8.苗族9.拉祜族10.纳西族11.景颇族12.水族13.怒族14.僳僳族15.独龙族16.布朗族17.基诺族18.羌族19.门巴族20.德昂族21.阿昌族22.普米族23.布依族24.珞巴族25.仡佬族26.回族27.东乡族28.撒拉族29.保安族30.维吾尔族31.土族32.裕固族33.锡伯族34.俄罗斯族35.塔塔尔族36.哈萨克族37.柯尔克孜族38.塔吉克族39.乌孜别克族40.高山族41.畲族42.黎族43.壮族44.瑶族45.京族46.仫佬族47.毛南族48.土家族49.满族50.朝鲜族51.赫哲族52.蒙古族53.达斡尔族54.、鄂温克族55.鄂伦春族56.汉族中华民族家谱主题一.民族大家庭教学目标图片探究读教材,答问题:结合P91“相关链接”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形成了什么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3.中华民族形成什么样的大格局?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91①教学目标图片感悟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P91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小聚居大散居交错杂居共同体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大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教学目标图片感悟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P91③0103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民族基本政治制度P91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阅读感悟4.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P91③读教材,答问题:结合P92“相关链接”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第五次修改)。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宪法》民族原则民族制度教学目标要点归纳为什么要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01宝贵传统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02三个共同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03教学目标探究分享读教材,答问题:结合P93“探究与分享”小组合作,结合材料讨论:在大灾面前,为什么各族群众会积极主动参与玉树抗震救灾?①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威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②我国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根险,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③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主题二.家和万事兴教学目标图片探究读教材,答问题:结合P94“相关链接”1.右图反映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什么问题?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0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必由之路增进民族团结02.逐步缩小发展差距03.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目标图片感悟1.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P93教学目标材料探究P941.结合材料讨论:他们为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对于其他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有什么借鉴意义?1.①彝族山村依靠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依托得天独厚的草场优势,发展蓄牧业,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②新疆地区依托当地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依靠当地的优势资源一阿克苏苹果,与时俱进、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行电商销售新模式。2.积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因地制宜,依据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电商经济,拓展销售渠道:等教学目标探究感悟2.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采取的措施①经济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欠发达民族地区01加大扶贫支持力度02西部推动大开发战略边03实施兴边富民行动04民族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学目标阅读感悟看教材,答问题:结合P95“相关链接”内地西藏班的开办有何意义?教学目标阅读感悟2.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采取的措施P93-96②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P95①民生保障和改善教学目标感悟2.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采取的措施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12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2.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3.·····教学目标图片探究赏图片,答问题:结合P96“探究与分享”1.有人说,对于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只能由国家来制定策略,公民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你认为呢?2.同学们的对话给了你什么启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教学目标图片感悟3.公民(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思想上增强民族平等和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上①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②三个尊重: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③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④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同各种破环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⑤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说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⑥献计献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1、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A.高度聚居B.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C.小集中、大分散D.毫无规律B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的基本原则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A教学目标课堂巩固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代表联系群众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B4.中华民族兄弟多,五十六族齐欢歌。汉壮蒙古维吾尔,藏回朝鲜哈萨克。苗彝布依鄂伦春,满侗哈尼塔吉克。瑶白僳僳达干尔,黎傣土家鄂温克。东乡仫佬珞巴土,布朗纳西高山畲。拉祜仡佬水阿昌,撒拉毛南佤锡伯。普米德昂羌保安,门巴裕固怒景颇。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京基诺。独龙赫哲俄罗斯,团结奋斗建祖国。这段歌词说明()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C.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D.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5.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米热古丽讲到:“在新疆,每逢少数民族群众过节,汉族群众会上门道贺;每逢汉族百姓过节,少数民族群众也送来自制的糕点同乐。无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大家必定要前去帮忙。”米热古丽的话使同学们体会到()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各民族亲如一家③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④各民族之间没有差别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D6.藏族同胞修建的布达拉宫;元代回族人扎马鲁丁所制的《万年历》;维吾尔族人民编写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及新疆的千佛洞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56个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说明了()①我国是一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要加强民族团结③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B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同心掬得满庭芳”,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们携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教学目标课堂总结7.1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大家庭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家和万事兴国家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公民(青少年)如何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制度与新型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板书设计•1.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2.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3.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4.田家炳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感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有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是开拓事业的指路明灯,正如前人所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人们要掌握知识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他的捐资很大部分放在兴学育才上,做了四件善事。•5.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6.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7.圣诗的溯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8.有时,面对芸芸众生的世界,我常为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瑟瑟和弦地奉上一曲;而身临那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灵魂,我只能进行一种自我的人生挣扎和灵魂的清洗。
本文标题:《促进民族团结》优秀课件部编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2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