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影视艺术概论》教材名称:《影视艺术概论》周星主编参考教材:《影视艺术论稿》王俊杰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主编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共分四个篇章,其中理论篇为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深入思考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分类篇为掌握部分,要求学生对电影和电视的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历史篇为熟知部分,要求学生记忆相关常识;鉴赏与批评篇为实践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写出电影和电视的分析评论文本。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及影视艺术涉及的基本层面。为学习影视相关学科做铺垫。二、教学方式1、全局性视点教学坚持国内与国外影视艺术相联系,避免学生孤立的理解中国影视艺术特征,将学科知识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2、启发式教学坚持交叉学科相联系,如影视广告、影视写作等学科。让学生从更多侧面了解影视艺术概论的实际指导意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案例教学坚持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观看影片,思考相关理论对于实际的指导意义。深度挖掘学生对于影视艺术的敏感力和潜力特质。※本符号为教材中没有的补充内容,列为考试范畴。本学期作业任务1、绪论篇作业:评述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之趋势要求:1500字左右。原创。2、理论编作业:剧作《雷雨》的导演阐述要求:800字左右。原创。3、分类编作业:论香港类型电影的发展。要求:1500字左右。原创。4、历史编作业:论《新水浒》的改编。字数:1500字左右。原创。5、鉴赏与批评编作业:影评写作若干篇。字数:2000作业。原创。三、学习要求1.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得开手机干扰课堂秩序。2.作业任务按时完成作业。在每周课程前一天,晚上7点前将作业统一交给学习委员。3.请假原则不得向任课教师请假,有请假者,须持辅导员批准的假条。无故旷课一节扣2分。三次以上者取消本科考试资格。4.考试原则该科目考试前,不划重点,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课老师询问与试题相关的内容。绪论课程提要:一、主要内容绪论部分共两节内容:1、中国电影的发展2、中国电视的发展二、课程性质讨论课三、作业分组讨论:浅谈中国电视发展变化之趋势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引言:影视艺术的本质一、影视艺术的本质视听艺术,也即是画面和声音。影视成为大众接受的心理原因有:1、超越时空。电影大师巴赞称之为“木乃伊”情结。2、心理认同。格式塔完型心理学,人的潜在的感知作用。二、两种电影传统1、卢米埃尔兄弟:摄影师。早起固定视点,主要是通过构图和角度。2、梅里埃:银幕戏剧三、中国电影的发展戏剧艺术特点到影像本体论。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第一节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百年中国电影成就1、影视艺术形态:兼容并蓄,独树一帜。中国戏剧和西方影像语言,形成独特的中国化影像。2、现实主义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法。批判现实,服务现实,引导现实。《一江春水向东流》、《秋菊打官司》等。3、东方式抒情方式。《城南旧事》等。4、武侠片。《卧虎藏龙》、《新龙门客栈》、《七剑》等。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二、新世纪的发展与问题1、入世之前中国电影对艺术化的追求,淡化其市场内核,推举欧洲电影。中国电影政治意识形态较浓厚,现实主义作品受推崇。2、入世之后中国电影人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从艺术化逐步侧重对娱乐化的要求。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表现中有多淡化。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三、中国电影新百年1、建立电影产业链。2、建立跨媒体产业集团。3、完善电影审查体制。绪论:中国电视的发展一、中国电视现状两个方面问题:1、意识形态的错位和职责缺失。2、传媒失范和失态显著。《非诚勿扰》、《康熙来了》等。电视应该肩负起两个责任:1、文化传播。《百家讲坛》2、主流意识形态。《新闻联播》网络评语:第一段是领导很忙;第二段:中国人民很幸福;第三段:世界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媒体发展从根本上应从从业人员素质及电视管理体制的完善上。绪论:中国电视的发展二、中国电视艺术研究的现状1、传播主流化2、艺术边缘化3、娱乐普及化4、媒体互通化绪论:中国电视的发展课程小结电影从艺术化到市场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电视从主流形态到娱乐化,从固守到模仿,创新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影视艺术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体制完善和从业者素质提高。理论篇第一章影视艺术基本概念课程提要一、内容本章共三节内容:1、概念2、影像和镜头3、声音二、性质:讲授三、作业分组讨论:浅谈声音在电影情绪表达中的作用四、备注在本章内容的实际授课中,将对相关内容有所调整和充实,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增加的部分内容,列入考试范畴,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本章内容,对于增加的部分做好笔记。第一节影视艺术概念一、影视概念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像艺术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1.1影视艺术概念二、影视文化※(一)理解影视文化:1、它是一种技术文化。建立在科技的发达之上。2、它是一种声像文化。影视构造了与印刷时代,甚至广播时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例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通过联想获得认知,而影像却是再现真实事物。(二)影视文化的特点:1、大众化:受众群是普通人。2、通俗化:目标受众决定。3、消费化:影视文化是一种速食品,为受众带来精神消遣。4、产业化:影视发展的必然。如美国的好莱坞。1.1影视艺术概念三、影视艺术比较1、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梦幻。论点:电影不过是白日梦。造型性,远景。2、电视最大的特点:现实。真实性,中近景。论点:日常生活。1.1影视艺术概念四、影视艺术特性1、综合性:相比较其他艺术而言。在《艺术概论》中,⑴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把艺术形态划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和建筑);时空艺术(舞蹈)⑵根据形象符号体系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视觉)、非造型艺术(听觉:音乐被称之为流动的建筑)、造型与非造型相协综合性艺术(文学音乐、戏剧表演、建筑。⑶根据艺术形态表现主体精神和艺术家传达自我思想情致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三个交叉性层次: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音乐、文学等);直接面向外在世界(绘画、雕塑、建筑);内在外在世界综合性(舞蹈、书法戏剧、影视表演等)2、科技性3、产业性4、艺术性5、传播媒介特性※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兼容时间、空间艺术的特性,造型艺术在时间上的发展——电影的基本特性。1.按照作品的存在方式,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2.按照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和想象艺术。电影都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一、电影的时间:经验时间和绝对时间电影对于时间的处理:艺术作品中的时间,不是可以用钟点来计算的时间的延续,这是一种幻觉,也就是一种假定的时间。这种假定性的时间由三部分构成:镜头内部的运动,构成一场戏的各个镜头的结合,构成一部影片的各场戏的结合。⑴对时间的压缩;⑵对时间的放大;⑶时间的凝滞。二、电影的空间:画框和画外空间。三、电影的时空:1.电影时空观念的哲学基础:⑴蒙太奇学派电影时空观念;⑵长镜头时空观念;⑶意识流电影时空观念。※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几种主要的电影时空①时间平行;《重庆森林》②时间圆圈;《暴雨将至》③时间的无时态;《东邪西毒》④时间套层。《低俗小说》第二节镜头和影像一、镜头1、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什么?——镜头。影像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展现的。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2、什么是镜头?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有开始有结束的一段连续的影像,可以称之为镜头。“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摄的连续的留有影像画面的胶片片断,是电影的基本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1.2镜头和影像3、如何划分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是以下各种解释中的哪一种:一个景物:一座山,一所楼,一棵树,一个人……一个景别:一个远景,一个全景,一个中景,一个近景,一个特写……一段时间:一秒钟,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一段长度:一呎(一呎=0、3048米)。都不对。1.2镜头和影像马尔丹认为: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2.1镜头和影像二、影像构成元素主要有哪些内容?“一个镜头的结构要受无数因素的支配,不过这些因素总起来可分为三个主要项目:第一是主要形象本身的运动和形式;第二是摄影机和主要形象的相对运动和位置;第三是照明主要形象的方法。”——林格伦1、胶片本身──各种不同底片的性能和特征;2、构图──在一个画面内每一个视觉元素的位置;3、照明──每一个场面的照明性质和质量。——波布克影像的构成元素有:①构图②景别③角度④运动⑤照明⑥色彩1.3影像的构成元素:构图一、电影影像的构图1、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电影每秒24格)。2、构图的基本原则三原则,即: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其中,“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单个画格的构图而言。而“变化原则”则是就整个一部影片的构图而言。《黄土地》、《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观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1.电影影像的构图:美学原则1、怎样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我觉得它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画格中所拍摄的内容都是一些美好动人的景物:青山,绿水,鲜花,美人……画格中拍摄的内容美即“拍什么?”仅仅是画格具有美感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全部,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怎么拍?”。“怎么拍?”即不同的拍法,它可以使美的东西拍出来不美,它也可以使看来平常的东西,拍出来之后,看起来好看。2、主体与客体①主体、客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大,乙在画格中小,甲就是主体,乙就是客体。②主体、客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居前景,乙在画格中居后景,甲就是主体,乙就是客体。③主体、客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的是客体。※1.电影影像的构图:美学原则一个画格中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主体不要居中;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④主体不要过分孤单;⑤主体、客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⑥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⑦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⑧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⑨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电影影像的构图:主题原则①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②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A构图内容不美:B构图形式不美:③如果某个构图优美的画面,它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主题不符,甚至妨碍了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我们必须抛弃。1.3影像的构成元素:景别1、如何划分景别?说法很多,我觉得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两点: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在画面所限定的边框中,所收纳被摄物与客观实际的比例。它是利用摄影机镜头的焦距决定收纳范围的,其界限并不清晰,有各自的表述意义。1.3影像的构成元素:景别之远景一、远景1、远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摄像机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广阔场面的画面。这时或用大广角镜头拍摄,或把变焦镜头的视角拉到最全、最远处。这种画面可以使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给观众展示的是一种客观环境,交待的是故事或事件的背景。ⅰ没有人物,空镜头;ⅱ有人物,模糊不清。2、远景的作用⑴常规电影:电影的开头起始于远景。电影的结尾收结于远景⑵远景的“魂儿”与张力:《阿拉伯的劳伦斯》、《黄土地》⑶境界与升华:《樱桃的滋味》1.3影像的构成元素:景别3、拍好远景起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季节因素:同一场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会有截然不同的艺术效
本文标题: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3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