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大豆蛋白制品加工第一节大豆的化学组成与蛋白质特性一、大豆的结构与化学组成(营养特性)(一)大豆的结构1、种皮: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构成,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8%。2、胚: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2%。3、子叶:约占大豆籽粒质量的90%。显微结构:散在白色袋状细胞内的黑色团块为蛋白体,白色的细小颗粒圆球体内为脂肪。(二)大豆的营养成分1、蛋白质大豆蛋白质约占总质量的30~45%完全蛋白质,蛋氨酸、半胱氨酸略低清蛋白5%属非酸沉蛋白球蛋白(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10:1)90%酸沉蛋白(pH4.5沉淀析出)2、脂肪大豆脂肪含量约为18~20%,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达97.5%。(1)甘油酸酯(脂肪酸甘油酯)大豆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总脂肪酸量的60%以上,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具有阻止胆固醇在血管中沉积的作用,被美国FDA称为健康食品。(2)磷脂大豆油中含有1.1%~3.2%的磷脂,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和肌醇磷脂,是人体大脑和肝脏所必需的物质。卵磷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乳化剂、抗氧化剂和营养添加剂。脑磷脂具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3)不皂化物:含0.5~1.6%,主要是甾醇类、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以及生育酚。3、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可分为可溶性与不溶性两大类。主要成分为蔗糖4%、棉子糖1%、水苏糖5%、毛芯花糖等低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除蔗糖外,都难以被人体所消化,棉子糖和水苏糖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大豆中淀粉含量很低,几乎不含葡糖糖。3.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蔗糖5%。水苏糖4%、棉子糖1%,称为大豆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成年人每日摄入2~3克大豆低聚糖(水苏糖、棉籽糖),能使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充分增长,而产气夹膜杆菌和其它梭状芽孢杆菌等有害细菌有所下降。3.2不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果胶质、纤维素、淀粉(0.4-0.9%)是一种优良的膳食纤维。(三)酶及抗营养成分1、脂肪氧化酶(1)在焙烤食品生产中,能够改善面粉的色泽和质量。在面粉中加入1%活性豆粉后,脂肪经脂肪氧化酶的作用所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对胡萝卜素有漂白作用,使制品增白;将面筋蛋白质的巯基-SH氧化成-S-S-,从而改善面团的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pH值7~8时,活性最高。(2)大豆子粒破碎后,脂肪氧化酶使脂肪氧化降解,产生豆腥味。脂肪氧化酶对热不稳定,温度大于84℃时,脂肪氧化酶很快失活,而且很彻底,通过湿热处理或远红外处理或用半胱氨酸和柠檬酸将其浸泡液pH值调至3.5左右钝化酶活性。2、脲素酶(抗营养因子)易受热失活,且容易准确测定,常作为豆制品加热处理程度的指标。3、胰蛋白酶抑制素(抗营养因子)其毒性是可引起胰脏肿大。在湿热条件下易失去活性,通常在100℃处理20min或120℃处理3min均可使其活性丧失90%以上。4、血球凝集素(抗营养因子)引起红血球凝聚,加热很快失去活性。5、皂苷(抗营养因子)具有溶血和毒性作用,起泡性强,对热稳定。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溃疡、抗过敏等功效。6、异黄酮(功能性因子):具抗氧化作用。二、大豆蛋白质的溶解性1、氮溶解指数NSI=水溶氮/样品中的总氮×100%2、蛋白质分散指数PDI=水中分散的蛋白质/样品中总蛋白质×100%二者的测定原理相同,由于测定PDI的搅拌速度快,通常PDI值的测定结果略大于NSI值,我国一般测NSI。大豆水溶性蛋白质的测定(GB/T5511-85)3、与pH值的关系(p286)4、与盐浓度的关系当pH值为7~10时,随着盐浓度增加,大豆蛋白的溶解度降低,但当pH值为4~5时,添加食盐可提高植物蛋白的溶解度,如在0.5mol/L的NaCl溶液中,大豆蛋白质在pH4~5时的溶解指数由原来的10%增至40%~50%。盐溶液的种类不同,溶解度也不同:阴离子:F﹤C2O2﹤Cl﹤SO4﹤Br﹤I阳离子:Ca﹤Mg﹤Li﹤Na﹤KpH0.52.04.2~4.36.512NSI50%85%10%85%90%5、大豆蛋白溶解性与温度及加水量的关系在蛋白质变性温度80℃以下,适当提高浸提温度,有助于提高大豆蛋白的溶解度。当温度到达变性温度区域后,植物蛋白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加水量也是影响植物蛋白溶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加水量在5倍以下蛋白质的浸出率会急剧下降。当加水量大、液固比高时,即使加热温度达到100℃左右,大豆蛋白的溶解性也不会下降。其关键是氮的浓度会影响热变性。四、大豆蛋白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大豆蛋白内部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的物理、化学和功能特性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变性。如湿热、极端pH、高浓度酒精等,都会使蛋白质变性。大豆蛋白发生变性作用后,溶解度下降、粘度增加、生物活性散失,变性后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这是由于变性时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破坏、多肽链充分舒展,促使一些疏水基团暴露和分子体积增大的缘故。1、大豆蛋白的热变性大豆蛋白经80℃以上的加热处理而发生热变性。常用溶解度来确定热变性程度。大豆粉经过热处理后其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干热处理后,大豆中水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不大;若湿热处理,即使时间短,大豆蛋白变性也显著。处理条件温度/℃时间/min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未处理75.6干热1216061.4喷蒸汽121549.6喷蒸汽121108.8喷蒸汽121306.1喷蒸汽121607.5喷蒸汽1211208.6喷蒸汽110606.1煮熟1006015.2热处理对大豆粉中水溶性蛋白的影响2、冷冻变性-5~-1℃时,有10%-20%的水未被冻结,大豆蛋白质被浓缩在未冻结的水中,促进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S-S-的形成。3、酸碱变性在较温和的酸碱条件下,植物蛋白发生可逆变性;在pH值为1或14的极端情况下,极端pH能使球蛋白结构破坏,即使再调节到中性,变性过程也不会逆转。五、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1、凝胶性大豆蛋白质分子之间依靠-S-S-键和共价键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有持水能力的网状结构。凝胶是水分散于蛋白质中的分散体系,或多或少具有固体性质。加热冷却溶胶凝胶原凝胶75-100℃加热过热125℃异溶胶(1)大豆蛋白质的浓度及其组成是凝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浓度为8~16%的大豆蛋白质溶胶,经70~80℃以上加热,冷却后即可形成凝胶。浓度越高,凝胶强度越大,浓度低于8%时,仅用加热的方法不能形成凝胶,只有在加热后及时调节pH值或离子强度,才能形成凝胶。7s和11s成分才有凝胶性,11s组分凝胶的硬度、组织性高于7s组分凝胶。影响因素:蛋白质溶胶的浓度、加热与冷却温度及时间、pH值、有无盐类等。(2)蛋白质浓度增加后,需提高加热温度(如浓度从8%增加到16%,温度需要从75℃提高到100℃),才能达到最高的凝胶性能。(3)凝胶的硬度在等电点附近最低,而在酸性(pH2-3)和碱性(pH11-12)和条件下加热形成的凝胶较硬,有较强的凝胶强度。(4)增加离子强度一般会减少凝胶强度。(5)加入盐、特别是钙离子,在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钙桥,可促进凝胶化作用,提高凝胶强度。2、乳化性大豆蛋白质分子是较好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形成水包油(O/W)的乳浊液。7s比11s组分的乳化特性好。在等电点附近,乳化性最小,反之,乳化性增加;蛋白质轻度水解,乳化性增强,尔后下降。3、发泡性大豆蛋白的发泡性类似于乳化,蛋白质在气泡表面形成了薄膜。大豆蛋白质浓度为9%时,发泡效果最好,但泡沫稳定性差。将大豆蛋白进行适当的水解,其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会大大提高。等电点时,起泡性最差,即有利于蛋白质溶解的pH值,大多也就是有利于发泡的pH值,以偏碱性的pH值最为有利。最佳发泡温度一般为30℃左右。脂肪具有消泡性;糖类可以提高粘度,可增加泡沫的稳定性。4、吸油性大豆蛋白对肉类制品的吸油性,表现在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肪结合,从而减少蒸煮时脂肪的损失。大豆蛋白制品的吸油率为65%~130%,与蛋白含量有密切关系,大豆粉、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的吸油率分别是84%、133%、154%。大豆蛋白的粒度越小,吸油率越高。5、吸水性大豆蛋白的肽链结构中,含有许多极性基团,能够吸收并保留水分。在焙烤食品和糖果生产中,添加一些大豆蛋白,有助于保持产品中的水分,延长产品的保鲜期。6、组织化作用在高温强力搅拌下,使大豆蛋白定向凝聚,形成纤维状的结构和类似肉类的组织,称为组织化作用。7、形成薄膜。思考题1、大豆中有哪些抗营养物质?2、大豆蛋白加热变性后的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3、大豆蛋白的分级组分有哪些?对豆制品加工有何影响?4、大豆蛋白质具有哪些功能特性?第二节传统豆制品的加工一、传统豆制品生产的基本原理(1)就是制取不同性质的蛋白质胶体的过程。(2)大豆经过浸泡,蛋白体膜破坏以后,蛋白质即可分散于水中,形成蛋白质溶液即生豆浆。生豆浆即大豆蛋白质溶胶。(3)生豆浆加热后,蛋白质分子热运动加剧,维持蛋白质分子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次级键断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前凝胶体系,即熟豆浆。(4)前凝胶形成后必须借助无机盐、电解质的作用使蛋白质进一步变性转变成凝胶。蛋白质分子间通过-Mg-或-Ca-桥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立体网状结构,并将水分子包容在网络中,形成豆腐脑。(5)豆腐脑形成较快,但是蛋白质主体网络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在一定温度下保温静置一段时间使蛋白质凝胶网络进一步形成,就是一个蹲脑的过程。将强化凝胶中水分加压排出,即可得到豆制品。豆浆中蛋白质的凝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热变性改变蛋白质的构型,使多肽链展开,若不发生热变性,即使加凝固剂,只能使蛋白质沉淀;2、添加凝固剂,压缩水电层,破坏水化膜,蛋白质分子间相互吸引,先构成线型结构,再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豆浆加热还能消除大豆中的有害因子,且蛋白质与脂肪结合形成少量脂蛋白,使豆浆产生香气。二、传统豆制品生产的原辅料1、凝固剂(1)石膏: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CaSO4.1/2H2O),加3~5倍水调匀使用(冲浆法),用量2.2~2.8㎏/100㎏大豆。豆腐光滑细嫩,保水性好。(2)卤水:固体卤块含MgCl246%,添加量2~5㎏/100㎏大豆,使用时1㎏卤块兑4㎏清水。凝固速度快、保水性差,口味较好。(3)GDL:60℃以上分解成葡萄糖酸,添加量为0.25%~0.35%(以豆浆计),适合做原浆豆腐。2、消泡剂油脚、单甘酯、硅有机树脂3、防腐剂丙烯酸,用量为5mg/kg豆浆,对产品色泽稍有影响,对产品硬度、弹性、保水性和味道,几乎无不良影响。主要用于包装豆腐。三、传统豆制品生产工艺(一)大豆蛋白质的提取——豆浆1、选豆:粒大皮薄、有光泽,含蛋白质高,脐色浅。2、浸泡:豆粒吸水膨胀,使细胞壁纤维软化,利于蛋白质的提取。豆:水=1:2~3水质用纯水/软水较好——蛋白质提取率高,浸泡后表面光滑无皱皮,手掐易断无硬心。夏季6h,春秋季12~18h,冬季24h,加热水或食用碱可缩短时间。选豆→浸泡→磨浆→滤浆→煮浆3、磨浆100~120目,砂轮磨,小厂采用浆渣分离磨,大厂采用砂轮磨+卧式离心筛分离豆浆。4、煮浆蛋白质热变性,杀菌,钝化抗营养因子,减轻异味,蛋白质与少量脂肪结合形成脂蛋白,产生香气。浆温升到92℃,皂素破坏,泡沫自然回落,防止“假沸”溢锅。95℃以上,煮4min以上。(二)凝固与成型——豆腐1、点浆凝固:熟浆→点浆→蹲脑→豆腐脑大豆加水量点浆温度出品率/1kg北豆腐点浆10倍水(7.5~8°Be′)80~85℃3.5~3.7kg(85%水)南豆腐冲浆6~8倍水(8~9°Be′)70~80℃4.5~5kg(90%水)豆腐干7~8°Be′85℃2.5kg“浆稀点不嫩、浆稠点不老”,浓度低,形成的脑花太小,保不住水,出品率低。浓度高,生成的脑花块大,持水性好,有弹性。2、蹲脑点脑后,还需静置一段时间,等待凝固完全,称为蹲脑。注意保温,不能震动。嫩豆腐30min,老豆腐20~25min,豆腐干10~20min,干豆腐7~10min时间太短,凝固不充分,太长,温度下降太多,不利于后续
本文标题:大豆蛋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5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