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创新的关键——设计思维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在人类数百万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工程、新的材料、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制度等等,层出不穷,渐次递进,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创新仍然是当代的主旋律,仍然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改变世界就是通过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来实现的。首先就是生产工具方面要有创新。我们中国1万年前是石器时代,是把石头打磨成劳动工具;然后进入铜器时代,进行青铜的冶炼、制造。我们中国的铜器制造在世界同一个时代是最强的。铜器时代过了是铁器时代,铁比铜更坚硬。后来是蒸汽时代、电器时代,然后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发展就更快了。以前是几千年一个时段,现在是10来年就是一个时段,一个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很快的时代进步。1946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台计算机,把人类社会大大地推进了一步。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代表了全世界地球村时代的来临。过去大家对另外一个国家感觉很遥远,现在大家随时可以跟全世界的人通话,信息交流非常方便了。所以技术创新使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很快进步。上海大学十位卓有成就的教授和研究员,他们具有责任心、耐心、好奇心。他们懂理论、有技术、能思想、会管理。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精工细作的匠人,也不是历史上只会坐而论道的书生,不是专为解决细节问题而生的“程序员”,也不是有所发现但只为完成KAL的“教书匠”,而是将眼光瞄向未来,能把对世界的想象变成现实世界的大工匠!因为创新是大脑的智慧活动,要实现创新需要许多精力和时间,甚至要经受许多艰难和曲折,所以他们做事负责任,自始至终坚持,一丝不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着想。没有耐心的人,今天想到个问题,提出新的设想,明天可能就把它丢掉了,那是做不下去的。他们会坚持,有恒心。创新的概念在提出的时候往往是大家都不支持,甚至受到挖苦、打击,很多困难使人做不下去,因为你的创新大家都没认识到。很多人都不认识的时候,你提出来,有的人会说你这个人骄傲、异想天开。所以,科学家们要进行创新,一定要有忍耐的精神,没有忍耐的精神是做不出创新的。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要有创新思想的人,好奇心很重要,必须要对事物好奇,要有兴趣。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兴趣,根本就不可能提出各种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的问题。我同样认为助推中国整体国力大跃升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必须有高立意、大境界,必须跨越单纯经济学视野,而聚焦于中国在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中的长远定位。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早已形成“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尴尬关系。新时代呼唤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必须服从于从根本上改变刻写在苹果手机背后的“美国设计,中国组装”的局面,创新而不只是守成,想象而不只是经验,动脑而不是动手,思想而不只是技能,才是中国当下乃至未来需要的大工匠。这样我们才能像美国一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匠人型的思路是无法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只有“创新型”才可以。以医生为例,前者更像是当一个病人说头疼便只给开头疼药的医生;与之相对,后一种医生不会立即下结论,而是会把患者描述的头疼理解为“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然后再综合展开治疗方案,并向患者提出预防性的建议。“创新型”思考始于对习惯的否定,虽然可能完全否定之前的东西,但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对于创新型的人来说,重要的就是能否以积极的姿态,去质疑现状和之前的过程,以及以往经验。为Master配程序的工程师只有围棋六段水平,却设计出了能打败人类的机器。胜利完全属于机器人超出计算程序和线性逻辑的“深度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李克强总理在政法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的确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国家需要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国家才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四年中,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我会牢牢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学生,我会不断拓宽我的思维。人类通过一呼一吸的循环来延续生命,通过进食和排泄维持体内营养均衡,同理,不难想象,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是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冒出灵感来的。先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有了“输入”之后,通过不断得向外输出,我们的大脑才能得以拥有更多的空间来储放新输入的东西。所以,我不会执着于如何得到一个独立的创意,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些新旧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行程良好的循环。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放了很多事物,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东西,将其加入到设计之中,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体验。越用心,就越可能想出精彩的点子。在生活中,我会通过“点”变成“线”的游戏,训练“周边视觉”。简单来说,这个方法就是无论看到什么,都要第一时间将它和另外一个事物连在一起观察。养成无论看到什么,都会不自觉地想,“那个物体好像这个东西啊”的习惯。在不断重复这个方法的过程中,我不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对象物体周围的情况和信息,也可能将一些相似的事物连接之后激发出新的灵感。我会每天在空闲时间抱着游戏的心态进行着这样的练习。我会积极培养“创新型素质”,首先从努力“减少变化”开始。虽然人们习惯认为,新鲜的环境有助于激发灵感,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习惯重复同一件事情,我会在同一个餐厅吃饭,点同一个菜,在同一个地方散步。日常的行程也保持一定的规律,尽量减少变化。我认为,所谓变化,其实往往是压力产生的根源。我觉得,保持不变的节奏、步调,反复做同样的事情,这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爆发惊人的能量。对于肌肉来说,紧张和松弛的幅度越大,能爆发的力量越大,设计也一样。我会尝试用反转“图”与“地”的方法,打磨创意。比如,为了让一张白色的椅子变得更白,我们一般会想到将它表面的污迹清理干净,或者寻找更白的涂料重新涂一遍,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有所局限的。这时,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把放置椅子的房间变得黑一点不就可以了吗?如果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反过来看,也可能让很多看似疑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我还会学着利用零碎的笔记,让灵感产生化学反应。我喜欢用小一点的纸张记笔记,一旦面对的是一张大纸,我就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写满,总感觉必须要想出很多的点子才行,这样焦虑着,往往到最后什么也写不了。一张纸就是一个小小的灵感,每天这样把它们紧凑地写在纸张上,然后装入透明的文件袋里,几天后拿出来依次看一遍,如果其中某些纸上记下的看着没有什么感觉了,就一张一张扔掉。对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我会试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各个角度发散思考,这对我们学设计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习惯。比如看到一个产品时,我会自发地思考,这是哪个设计师抱着怎样的心态设计出的产品呢?它反映了怎么样的时代感?虽然我知道这种方法不会立竿见影,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一直坚持细小的思考练习,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想出精妙绝伦的创意。我会尝试经常把一件事物看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物。比如看到钢笔,我会想,“这不是一支钢笔,这是一个鼠标。”然后接着思考“像钢笔一样的鼠标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它能变成一个鼠标?”这样一层一层地发散开来,新的灵感自然而然会慢慢浮现。但如果我看到钢笔,我一定不会说“这不是一支钢笔,是铅笔。”因为我要做的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悖离”,只有这样,将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思考,才是最有效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我们应该用设计解决问题。中国必须具有自己能做方向性判断的人乃至大师。我希望哪一天我能成为中国设计之父,向国际社会描绘一个类似于互联网虚拟世界那样凭空设想、从天而降的人类全新存在方式!
本文标题:创新的关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2346 .html